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卫生学必背知识点 > 第四 体育锻炼运动量的测定与评价(第2页)

第四 体育锻炼运动量的测定与评价(第2页)

一般适宜于学前儿童生理负担的体育活动的脉率曲线从准备部分开始即逐渐上升,至基本部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活动结束后10分钟一般可恢复至安静时的脉搏和呼吸。正常情况下,高峰时的脉率可比安静时高75%~90%。对学前儿童体育活动而言,脉率高峰在130~150次分为正常运动量;若低于130次分为运动量不足;若高于150次分则为运动量过量。

(2)脉搏指数评价法

(二)观察法

是指成人观察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呼吸状况,它是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强度生理负担测评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果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呼吸急促但仍较有规律,表明此活动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还能承受;如果学前儿童呼吸无规律,出现紊乱、上气不接下气等现象,则说明活动量过大,需及时进行调整。具体观察的测定与评价见表5-2。

表5-2生理负担评价参考表

(资料来源: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体育锻炼密度的测评

体育锻炼的密度亦称为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各种锻炼的运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运动时间包括:教师的指导(如示范、纠正幼儿错误)、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组织(如整队、调动队伍)等。体育锻炼的密度包括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密度等。其中,练习密度最为重要。它反映的是有机体直接参与运动的情况,是体育锻炼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易。因此,目前普遍运用练习密度来衡量儿童的体育锻炼情况。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学前儿童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其公式如下:

一般学前儿童体育练习密度30%~40%为宜,练习的密度应随年龄增大而适当增加。练习密度与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成正比,密度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密度过大会对学前儿童造成运动损伤。

本章小结

体育锻炼即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应遵循适宜性、全面性、一贯性和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有体操、体育游戏和三浴锻炼。各类锻炼方式应根据自身组织形式特点,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特点进行合理组织。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是衡量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实施效果最为关键的指标。

对体育锻炼运动量的测定与评价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组织儿童体育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密度三个因素的综合。

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应分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部分来进行组织;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强度的生理负担测评主要运用脉率测评法和观察法进行,一般学前儿童体育练习密度30%~40%为宜。

关键术语

体育锻炼;体操;体育游戏;三浴锻炼;运动量;生理负担;强度;密度

思考与讨论

1。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2。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是什么?组织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

3。学前儿童体操有哪些类型?怎样根据其年龄特点开展体操练习?

4。对学前儿童进行三浴锻炼有哪些注意事项?

5。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应如何进行时间安排?

6。对学前儿童体育锻炼进行强度和密度测定有哪些方法?具体应如何进行?

[1]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