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卫生学电子版教材 > 第三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第2页)

第三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第2页)

窝沟封闭是指用具有强大防酸蚀能力的合成高分子树脂材料将龋齿好发牙的点隙裂沟封闭,起到隔绝口腔致龋因素的作用。窝沟封闭一般可使龋患率下降60%~99%。封闭乳磨牙宜在3~4岁,封闭第一恒磨牙宜在6~7岁,封闭双尖牙、第二恒磨牙应在12~13岁。为防止涂料脱落,应定期检查和复涂。

二、弱视

弱视(amblyopia)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0。9的视觉功能发育混乱的疾病。弱视常伴有斜视和屈光不正。屈光不正是指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弱视儿童看远、近物均不清楚,不能辨识远近、深浅,不能形成完整的立体视觉。

弱视是学前儿童常见眼病。机体年龄越小,视力可塑性越强,弱视治疗效果越早越好。若错过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期(学前期),将给孩子造成终身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弱视的类型

按患病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8~0。6)、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5~0。2)和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

按其致病因素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

1。斜视性弱视(strabismicamblyopia):学前儿童患有斜视时,双眼视线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为了避免复视和混淆视的干扰,传导给斜视眼的神经冲动出现抑制,该眼黄斑(视网膜中心部位,视觉最敏锐处)功能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则形成斜视性弱视。若及时治疗,斜视性弱视患儿的视力可以提高。

2。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amblyopia):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中、高度远视及散光者。学前儿童没有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自小视物不清,双眼黄斑从未获得清晰物象,致使眼到大脑视觉中枢的神经通路发育不良造成弱视。若在7岁以前,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可恢复正常。

3。屈光参差性弱视(aropicamblyopia):双眼屈光度不等叫屈光参差,大多是远视,因双眼屈光度相差较大(球镜≥1。5D,柱镜≥1。0D),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清晰度和物像大小均不等(双眼屈光度每相差1。0D,双眼物像大小相差2%)。大脑视觉中枢易于接受物像较清晰一眼的视觉传导,而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球的物像,久而久之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球物像被抑制形成弱视。该类弱视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若及早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4。形觉剥夺性弱视(deprivationamblyopia):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因角膜混浊、上睑下垂、角膜病变或一时遮盖等,使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末能接受到双眼均等的充足光线和形觉刺激,即可产生形觉剥夺性弱视。患儿视力极低,预后也差,且单眼障碍比较双眼障碍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5。先天性弱视(italamblyopia):目前该类弱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在出生的过程中,新生儿有视网膜或视路出血,影响了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形成弱视。也可能因为眼球震颤,这类眼球震颤的振幅很小,频率高,不容易觉察,通过视镜能够看到眼球有规律的震动。治疗先天性弱视相当困难,矫正屈光不正后,即使经过弱视训练,视力也很难恢复正常。

(二)弱视的防治

1。预防措施

(1)创造条件,保护视力。规范照明、桌椅等设备,如光线不宜太强或太弱,读写的适宜照度为100Lx~200Lx(勒克斯),相当于40瓦的白炽灯或8瓦的荧光灯台灯;桌椅高低比例要合适(端坐时,胸离桌子一拳头远,书本放在距眼30cm以上);读物的纸张和印刷要高质量,纸张要白,字墨要黑,不宜阅读纸质发黄、印刷不清的书刊。保证营养供给,补充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钙等营养素含量丰富的食物。积极开展户外活动,锻炼眼部肌肉,增强体质。

(2)注意眼部卫生。学前儿童的毛巾、手帕、脸盆跟大人分开使用,以免染上急性结膜炎、沙眼等传染性眼病;不用脏手揉眼睛。

(3)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如小孩在玩玩具或画画时不要距离物品太近,并要保持正确姿势;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以减轻视力疲劳。

(4)积极进行视力检查。学前儿童可在3岁前进行视力检查,尤其是有弱视、斜视、屈光不正家族史者,有斜视或其他注视姿势异常者,均属高危小儿,应及早明确治疗,及时矫治。

2。治疗方法

弱视的最佳治疗年龄为3~6岁,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弱视的治疗主要针对弱视儿童的年龄、种类及其原因进行。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戴镜矫正、常规遮盖、视刺激矫正、后像治疗、红色滤光胶片治疗等。

三、近视

近视(myopia)从视光学上讲,指眼球在调节静止状态下,5m以外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

近视的分类方法很多。按近视的屈光度,可分低度(—0。25D至—0。3D)、中度(—3。25D至—6。0D)、高度(—6。25D至—9。0D)近视。还可按屈光要素的改变,分为屈光性近视(晶状体轴长不变或在正常范围内,由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所引起的近视眼,也叫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眼轴增长,导致视网膜后移,也叫真性近视)。

(一)病因

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未明,绝大多数近视均可认为是机体自身因素(包括机体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特点)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度近视眼一般以遗传因素为主。低中度近视眼多受环境因素影响,如近距离视物时间太长,视觉环境的采光照明条件差,学前儿童读、画时用眼卫生习惯不良,营养与健康状况不良等。学前儿童随年龄增长,自身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调节能力也逐步下降,长时间近距离读写,会使学前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导致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而形成屈光性近视,若仍不注意用眼卫生,可引起眼轴伸长而形成轴性近视(详见第二章)。

(二)症状

近视初期表现为易疲劳,阅读时感觉字迹有重影、浮动不稳,看物时主观感觉为看远模糊,看近较清楚。在学前儿童用眼行为上表现为:常出现眯眼、眨眼、歪头看书、经常皱眉、斜视等。不少人还会伴有眼睛干涩、灼热、发痒及眼部胀痛等情况。真性近视会表现为眼球外观不同程度的变形外凸;假性近视则无明显眼球变形。

(三)防治措施

1。提供良好条件,保护视力

(1)提供良好的采光、照明等视觉环境。如:学前儿童活动室的窗户大小应适中,保证自然光线的充足;当学前儿童阅读、写字、画画时,柔和的光线应来自左上方等。

(2)保证营养,增加户外体育锻炼。可多吃动物的肝脏、蛋黄、乳类及深绿色、红色、黄色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A(原)的食物。增加室外活动时间,锻炼眼肌肉协调能力,调整和改善视力,增强学前儿童体质。

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培养学前儿童不在躺着、走路或坐车时看书;正确做好眼保健操;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看电视时间不宜过久,距离不宜过近,距离应大于电视机对角线的5倍等用眼卫生习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