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卫生学基础形成性考核1-4 > 第二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第1页)

第二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第1页)

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言语障碍、进食障碍及各种不良习惯和其他神经心理障碍等问题。

一、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是以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降低为主,因年龄的不同有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梦魇、睡惊、睡行症、磨牙、梦呓、打鼾或呼吸暂停等。不良睡眠直接影响孩子体格及智力的发育,使其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受到损害,还会引起一系列行为问题。婴幼儿处于不断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护大脑、提高机体免疫力,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学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梦魇

梦魇又称梦中焦虑发作,是指儿童做内容恐怖的梦所引起的焦虑、恐怖发作。目前报道大约有7%~15%的儿童有梦魇发生,最多见于3~7岁儿童。

1。症状

儿童在噩梦中伴有呼吸急迫,心跳加剧,自觉被重物压住身体和四肢不能动弹,惊醒后仍有短暂情绪失常,表现出紧张、害怕、出冷汗等症状。

2。原因

梦魇发生在快速眼球运动(RepidEyesMovement,REM)睡眠期。病因可能与精神因素和躯体因素有关,有的幼儿睡前听了恐怖故事,看了害怕的电视镜头或受了严厉批评或恐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或不愉快;有的是躯体有肠道寄生虫、呼吸道感染等器质性疾病;有的在睡前吃了大量食物或胸口受压等也可造成梦魇。

3。矫治

①为预防幼儿梦魇,应避免引起他们紧张焦虑的诱因,消除其不安情绪,如尽量避免睡前给幼儿讲恐怖故事或让他们看可怕的电视镜头,不要用恐吓或打骂的方式教训孩子,不要用妖怪、大灰狼、打针等吓唬孩子,以免强烈刺激幼儿,使幼儿内心焦虑。②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惧怕黑暗,了解宝宝对黑暗的想象,帮助他们找出恐惧的对象,如墙上的影子、被风吹动的窗帘、楼上人走路的声音等。可利用《黑暗》《床底下》《汤姆的噩梦》等婴幼儿绘本帮助幼儿解除对黑暗的恐惧。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睡姿保持平躺或右侧卧,避免俯卧压迫心脏和胃部,引起噩梦。

(二)睡惊

睡惊发生在约2%~5%的幼儿中(4~7岁多见),男孩略多于女孩,入睡后半小时内发作,发作次数不一,可一夜数次,亦可几天或十几天发作一次。

1。症状

睡惊是一种意识蒙眬状态。小儿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喊叫,坐起,两眼直视或紧闭,手脚乱动,惊恐哭喊,出汗。一般经10余分钟又复入睡,醒后不知夜惊发生。

2。原因

引起幼儿睡惊的原因主要为紧张、受惊等心理因素,如亲人患病、与父母分离、处于陌生环境,外伤和意外事件致使的焦虑和不安等。睡前听恐怖紧张的故事或看此类电影、电视也会导致睡惊发作。此外,也有部分睡惊幼儿有家族史。

3。矫治

①睡惊发作时家长不必惊慌,可抱住孩子抚慰,用温毛巾给他擦脸,帮助其安定下来,待发作过后,让其重新躺下,给他盖好被子而不需做特殊处理,次日也不谈论睡惊之事。②尽量找出引起孩子心理紧张的原因,消除引起睡惊的心理诱因。平日尽可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亲情氛围,增加与幼儿相聚的时间,孩子犯错时不予以严厉批评、恐吓;睡前可用舒缓的音乐或温馨的小故事让幼儿放松,不可使幼儿太过兴奋。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睡觉习惯,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夜惊一般不需用药治疗,若发作频繁,可能是神经异常的表现,应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同时,需做脑电图检查,以排除癫痫的可能。

二、情绪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复合情绪,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特殊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在学前阶段易焦虑幼儿容易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和害羞心理。

1。症状

孩子胆小害怕,对环境变化敏感;当焦虑发作时,在情绪上出现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充满敌意,做噩梦,缺乏食欲,大哭大闹,情绪低落,严重的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气促、出汗、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原因

焦虑的产生有遗传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及突发事件影响等原因。患儿往往是个性内向和情绪不稳定者,具有家族性高发率;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专制和缺乏耐心或过分溺爱都会造成孩子胆小、畏首畏尾、依赖和焦虑;此外,突遇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会使孩子的安全感遭受巨大打击,常常无端产生焦虑不安。

3。矫治

①鼓励孩子适当的情绪宣泄,当孩子受委屈、失败、身体疼痛(如打针)时哭泣或发脾气,只要不伤人伤己,就不应制止。②放弃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孩子犯错时不进行严厉惩罚,问明原因,讲清道理;对孩子不溺爱、不过度保护,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生活中培养独立、自信和勇敢精神。③给幼儿足够的心理支持,查明行为产生的原因,解除诱发焦虑的心理应激因素,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应对能力并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④针对学前儿童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与幼儿教师协调通过上半天幼儿园、亲子共上幼儿园、让幼儿带着自己熟悉的物品(如小毯子、布娃娃等)上幼儿园、幼儿园张贴亲子照片等方法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一般在1周~1个月可消除分离焦虑。

(二)恐惧

本能的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身体位置突然的急剧变化、从高处摔下、尖锐刺耳的高声等。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是从4个月左右开始的,如“视崖实验”中婴儿对深度的恐惧,2岁左右开始幼儿出现与想象有关的“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狼、怕坏人、怕鬼怪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类型不断增加。幼儿期恐惧是指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产生的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1。症状

恐惧发生时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在生理上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表情紧张、瞳孔放大,严重者可出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瘫软,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

2。原因

恐惧多为习得性反应,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有关,如大人经常以恐吓的方式教育或逗孩子(如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对孩子过度保护,担心孩子受伤、受骗,而对生活中的现象夸大其词,如为了让孩子不乱跑,而吓唬孩子说街上有很多拐卖孩子的人;此外影视图片中的恐怖、血腥画面也可能引起孩子的恐惧反应。

3。矫治

家长和教师不可采取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平时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恐惧情绪和引发恐惧的原因,给孩子讲明真相,增加常识,陪伴孩子投入到恐惧情境中,学会应对。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接近恐惧对象,从而减轻直至消除对特定事物的恐惧。

(三)屏气发作

又称呼吸暂停症,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于2~3岁的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6岁以后就很少见了。儿科权威教科书中将其归属神经官能症或儿童不良习惯,并按神经官能症处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