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骼(bone)、骨连结和骨骼肌(skeletalmuscle)三部分组成。人体的骨头靠骨连结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支架,支持体重。骨骼肌附于骨面,通过肌肉收缩和松弛,牵动骨骼产生运动(如图2-1)。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
图2-1成人与儿童全身骨骼(正面)
一、骨骼的特点
(一)骨骼的成分和构成
骨组织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能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而无机物使骨骼变得坚硬。成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之比约为3∶7,学前儿童的骨中含两者之比约为1∶1。与成人相比,儿童骨骼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学前儿童的骨骼柔软、弹性大、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易变形。所以,在教养过程要注意儿童正确姿势的养成。
骨骼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骨髓(bonemarrow)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它存在于骨中央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4~5岁以前,儿童的骨髓全部为具有造血机能的红骨髓,5~7岁开始,骨髓内脂肪逐渐产生;至成年期,除了长骨两端、短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的红骨髓终身保持造血机能外,其他部分的红骨髓均为脂肪组织所替代,变成黄骨髓,失去了造血机能。但是,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能再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机能。
(二)主要部位的骨骼
1。颅骨
颅骨(ium)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骨与骨之间间隙很大,脑颅骨留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覆盖,为前囟(位于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和后囟(两块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见图2-2)。前囟出生时约1。5~2cm,出生后随头围增大而变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1。5岁闭合。后囟在出生后的2~3个月闭合。囟门的闭合能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在婴儿囟门未闭合完全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好囟门,如给婴儿戴胎帽、剃头时留下囟门前的胎发等。囟门闭合过早可能导致头小畸形,脑容量小。如果缺钙,囟门闭合则会延迟,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等。
图2-2新生儿颅骨上面观
颅骨中的面骨、鼻骨及下颌骨发育迟于头颅,1~2岁后面骨变长,下颌骨向前突出,此时婴幼儿的面型会有所改变。
2。脊柱
&ebraln),是由24块椎骨连结而成,是人体的主要支柱。成人脊柱从侧面看有四个弯曲,称为“脊柱生理性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见图2-3)。这些弯曲与人类直立行走有关,可起到缓冲震**和平衡身体的作用。
新生儿的脊柱除骶曲外其他弯曲还没有出现。出生后2~3个月能抬头,形成颈部前凸;6~7个月能坐起,形成胸部后凸;开始学走路时,形成腰部前凸。这些生理性弯曲一般要到16~17岁才基本定型(见图2-4)。所以,在学前期,应注意坐、立、行等正确姿势的训练,避免单肩负重、睡过软的床等不良生活习惯。
图2-3成人脊柱侧面观
图2-4各年龄时期脊柱弯曲比较
3。腕骨
腕骨(es)是位于桡骨、尺骨和掌骨之间,形成手腕的8块小骨。接近前臂的四块为舟状骨、月状骨、三角骨、豌豆骨,接近掌骨的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见图2-5)。成人有16块(左、右各8块)腕骨。新生儿的腕部都是软骨,腕骨骨化没有出现。大约1岁左右开始逐渐出现腕骨骨化,要到10岁以后16块腕骨的骨化(钙化)才全部完成(见表2-1)。可见,学龄前时期儿童的腕骨没有骨化完全,加之其肌肉力量差、小肌肉发育不好(详见本章“骨骼肌的特点”),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差。所以,使用手腕的活动应适量,不能负荷过重,即动作要求不能过于精细、时间不宜过长。
图2-5成人腕骨解剖图
表2-1腕骨骨化出现的年龄
(资料来源:唐林兰,于桂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胸骨
胸骨(sternum)是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组成的一块上宽下窄、前凸后凹的扁骨。它位于胸前壁的正中。胸骨各部连接不巩固,接合较晚。学前儿童常因维生素D或钙的缺乏,呼吸道疾病或坐姿不正等原因导致胸骨畸形,影响发育,甚至影响心肺的发育。
5。盆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