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发言稿 > 四十三如何观察与分析儿童的学习行为(第1页)

四十三如何观察与分析儿童的学习行为(第1页)

四十三、如何观察与分析儿童的学习行为

一切学前教育行为都应该始于了解儿童,因为对儿童的了解程度,影响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和采取的教育措施。一线教师了解儿童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分析儿童的学习行为。然而不幸的是,作为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有些并非十分了解自己班上的孩子,他们对儿童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够准确,在观察儿童时存在诸多困惑。比如,不知道观察什么,观察了儿童的行为不会分析,没有评价的指标,对儿童的评价相对主观。[1]“了解儿童”如此重要,然而一线教师在此方面做得并不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就这一问题做简单的讨论。

下面我们先看一则观察案例:

【案例】如何对儿童进行观察

观察儿童每天自由游戏时间发生争执的情况,事先拟好记录表格,观察4个月。

(1)观察前确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确定记录哪些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记录事项和记录形式,制定出记录表格。

(2)只要预定行为或事件一发生,就立即记录事件全程。

例:“海伦·大卫——儿童争执事件观察”。

研究者事先制定好观察记录表(见表7-1),内容主要包括:

①争执持续的时间;

②争执事件发生的背景;

③争执双方儿童行为的性质;

④争执双方儿童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⑤争执事件的结果如何;

⑥争执事件的影响怎样。

表7-1学生争执事件记录表

观察对象为26~60个月龄的幼儿,其中女孩19人,男孩21人。观察58小时,共记录200例争执事件,平均每小时3。4次。观察中发现,男孩的争执事件多于女孩,年龄相差大的孩子之间的争执多于年龄相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但侵犯性质事件增多。导致争执发生的原因,往往在于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数争执自行平息,恢复较快,无表现愤恨的征候。[2]

由上面观察案例可以看出,观察活动可以分为观察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三个阶段。

1。观察准备工作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一。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明确观察目的,收集观察对象资料。

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做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定观察重点,具体计划观察的步骤。

李娟的研究发现,老师们在观察之前往往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内容,往往什么有意思、能触动人,便观察什么。这种情况往往影响了观察的深入性和针对性。一线教师可以把观察的内容提前分为几个方面。比如,可以按照五大领域来分,分别观察儿童在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如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儿童语言能力、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儿童音乐感受能力、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等方面。[3]

(2)制订观察计划。

确定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具体见表7-2。

表7-2教育观察计划的参考格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