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生国学经典读本新编读后感 > 经典撷英(第3页)

经典撷英(第3页)

[3]身体发肤:指人的肉体及其一切附生之物。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体的毛发。肤,皮肤。

[4]受之父母: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受,接受。

[5]不敢毁伤:指要爱惜身体,不要使其受到伤害和破坏。《论语·泰伯》中记载,曾参在临死前,要他的弟子掀开被衾,看看他的手足有无损伤,然后欣慰地说:“而今如后,吾知免夫!”即谓其终身未曾受过刑戮,可以以完整肉体归见父母之灵了。毁伤,破坏,亏损为毁,见血为伤。

[6]孝之始也:指此为孝道最基本、最初的要求。始,开始,第一位的,首要的。

[7]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事业。立,树立,成就。

[8]扬名:显明名声,为他人所称道赞誉。古人对生前死后的名声十分重视。《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9]以显父母:显,光显,荣耀。用以荣耀父母的名声。子女被社会和后人称道,使父母也得到荣耀。《曾子·大孝》言:“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10]孝之终也:终,最后,终结。指孝道最后的、终极的或最高要求。也有解释终为卒,即死而扬名后世。指在死后,能给后代留下美名,从而使父母在天之灵也感到荣耀。

[11]始于事亲:始,开始,或指孝道的初级阶段。事,奉事,侍奉。事亲,即对父母行孝。

[12]中于事君:中,即中间,指人的青壮年时,或指孝道的中级阶段。君,指君主。事君,即为仕、做官。本句意为,人成年为壮,要在侍奉君主时表现出自己崇高的德行。

[13]终于立身:终,最后,老年时,或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全句意为,孝的实行,从侍奉自己的父母开始;成年后任官侍奉君主,以忠诚体现出自己具有的孝道;最终在于扬名显亲,实现修身立世的宏伟志向。

[14]《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孝经》以“孝”为中心,通过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是一部儒家孝伦理的系统化著作。《孝经》汉代列为七经之一,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两千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今《十三经注疏》本即系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1],养则致其乐[2],病则致其忧[3],丧则致其哀[4],祭则致其严[5]。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6],为下不乱[7],在丑不争[8]。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9]。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10],犹为不孝也[11]。”(《孝经·纪孝行章》)

注释

[1]居则致其敬:孝子在居家的日常生活中,要以最大的敬意去侍奉父母。居,平常家居。致,极尽,尽量。

[2]养则致其乐:要以最愉悦的心态和表情去奉养父母。养,奉养,赡养,指进饮食、衣着等。乐,高兴。

[3]病则致其忧:在父母生病时要怀着忧伤焦虑之心去照料。忧,忧虑,担心。

[4]丧则致其哀:当父母去世时要极尽悲哀痛心。丧,逝世,此处指父母去世,办理殓殡奠馔和拜诵哭泣等丧事的活动。哀,悲伤,痛心,追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倍感伤心。

[5]祭则致其严:在祭祀亡父亡母时,要极尽崇敬肃穆。祭,供奉神灵的活动或仪式,此处指在三年守丧期满后供奉逝世的父母祖先。严,崇敬,庄重,肃穆。

[6]居上不骄:孝子即使身居国君之位,也不可骄傲自满,而要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上,高位。居上,身居高位,主要指为诸侯国君。骄,骄傲自满。

[7]为下不乱:孝子如作臣民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恭恭敬敬地侍奉上司,而不能反叛作乱。下,下位,在别人之下。为下,指为人臣下。乱,反叛,作乱,犯上。

[8]在丑不争:当孝子出于低贱地位时,要特别注意与别人和睦相处而不要忿争。丑,古人解释为类、众,即卑贱。在丑,指处于低贱的地位,如奴仆隶役。争,忿争。

[9]兵:兵器,在此指用兵器相杀戮。

[10]日用三牲之养:指给父母每天吃食的供给极为丰富。日,每天。三牲,指猪、牛、羊。古人宴会或祭祀时用三牲,称为太牢,是最高等级的供奉。

[11]犹为不孝:还是不孝顺。

思考与探讨

1。孔子、孟子、荀子是如何强调“孝”的重要性的?他们认为“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关于“五不孝”的看法。

3。如何理解“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名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