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新编国学读本杨芸 > 经典撷英(第1页)

经典撷英(第1页)

经典撷英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论语·学而》[9])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后人尊为“有子”。《论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称字,仅曾参和有若称“子”。

[2]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敬爱兄长,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抵触,违反,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稀少,罕见。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从事,致力于。本,根本。

[7]道:本意为道路,这里是引申义,指仁道,即仁人爱物、修身治国的法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9]《论语》:是一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共二十篇。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经济、文艺、道德等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含蓄,富有启发性、哲理性,堪称语录体散文典范。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著《四书章句集注》,始称“四书”,奉为儒家基本经典。《论语》又被称为中国的《圣经》,在国外影响也极其深远。

孟懿子问孝[1]。子曰:“无违[2]。”樊迟御[3],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4],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为孟僖子,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违背礼制。古籍中将违背礼制称为“违”。

[3]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4]孟孙:指孟懿子。

子游问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论语·为政》)

注释

[1]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2]养:供养,侍奉。

[3]“至于犬马”四句:此句有歧解。其一认为,犬守家看户,马代人劳作,皆能有以养人。但犬马无知,不会对人产生敬意。人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犬马养人相比。其二认为,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1],必有酒肉;将彻[2],必请所与[3];问有余[4],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5],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6])

注释

[1]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后世尊奉为“宗圣”。曾皙:名点,曾参之父,也是孔子弟子。

[2]彻:撤除,撤去。这里指撤下酒肉。

[3]必请所与:一定请示(剩余酒肉)给谁。

[4]问有余:曾皙问是否还有多余的酒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