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线阅读 > 三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第1页)

三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第1页)

三、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

在面对着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时,幼儿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有着问不完的问题和疑问,而且,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并最终形成自己“天真幼稚的理论”。

1。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特点与科学家一样,所以我们说幼儿个个都是小小的科学家。

著名的动物行为专家尼可·丁伯根(Niken)曾说:“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显得很孩子气。”换句话说,科学家们都常葆童心,有着孩子般强烈的好奇心。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费恩曼(Riman)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充满好奇心的人物。在他的生命中,从来没有一天不对至少一件事好奇,而且到了非要去一探究竟的地步,人们把他称作不折不扣的科学家。他对万事万物都具有好奇心,随时准备敞开心胸接纳新的事物,也愿意尝试任何事物。我们的幼儿有着和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从祖先那里承袭来的。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复演:从动作的发展来看,最先是爬,手脚并用;而后,双脚摇摇晃晃地走;最后,直立行走。这一过程用了约12个月,可是,在人类的进化中,这个过程却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现在,能直立行走的潜在因素已经包含在人的遗传基因之内。从语言的学习来看,一个孩子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学会说话,但是,历史上人类经过千万年才学会了说话。同样,人的遗传基因中也有一种能够探索、理解和解释其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的潜力。[23]

我们刚出生时,可以说没有任何文化方面的体验。然而,我们也并非全然无知地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我们带了不少知识和能力来到这个环境。例如,我们会看、会听、会消化等。我们也从祖先那里承袭了他们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在一个充满了掠夺、自然灾害、毒物、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生存所累积下来的。人类至今在地球上生存着,便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有能力认识和适应周围的环境。人脑是一部精密的仪器,能把相关的事物拼凑起来,以便解决需要应付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人类的远祖,把一块石头敲击、打磨,终于形成尖锐的工具,甚至可以用来切割一个大型动物的尸体。或许我们也可以想象,远古时代,有一个人,发现打火石互相敲打会产生火花,最后可以生起一堆火。车轮、弓箭、犁等的发明,目的都在于让我们在这个环境下生存,并且传宗接代。这些发明开启了人类的文明史,并开辟了一条途径,引导我们进入现代的科技世界。[24]

我们所承袭的,正是祖先们锲而不舍的发明精神,在孩子身上更不难发现这样的精神。小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他们生气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他们的探索接连不断。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正因为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逃脱幼儿的注意力之外,尤其是越不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幼儿就越想一探究竟或试试自己的想法。听完了有趣的故事,为了知道收音机里谁在说话,他们会设法打开;下雨之后,越是告诉幼儿别踩水会弄湿鞋和裤子,幼儿偏偏专往水坑里踩……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决不亚于科学家。

如果地面上碰巧有个小坑洞,积了一些雨水,又出了点太阳,它就变成了孩子的乐园。倘若成人不加以禁止,并给予积极参与的机会,乐园又会变成节庆的场合。……[25]

2。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特点,尤其是从3岁左右开始,幼儿会抓住家长、老师或其他熟悉的成人问个没完。只要留心,我们会发现,幼儿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他们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想要知道很多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天空为什么会是蓝的?

小草为什么会是绿的?

风是什么?

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

为什么月亮会住在天上?

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鸟儿为什么在天上飞?

……

幼儿所关心的这些现象,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可以说,幼儿的疑问和所问的问题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问题并无太大差异,只是科学家们在以专业的方式从事小孩子自然而然在做着的事,寻找着幼儿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3。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幼儿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关心许多“科学问题”外,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大胆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

所有的人,如果有机会观察到孩子(甚至很小的孩子)理解现实的方式,都应该知道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渴望实践,甚至去尝试。当他们发现一个真实的新鲜的东西时,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所以,一点都不奇怪幼儿园为什么那么重视用感官教育孩子捕捉世界、重视直接的实践活动。只要能真正引起幼儿的兴趣,哪怕花时间不断重复同一个实验也在所不惜。[26]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既不来源于客体,也不来源于主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表明: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注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还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必须变换物体的状态——丢、敲、混合、掷、推拉、拆、移动、捏,并观察物体的转换所引起的改变,才能获得知识。简言之,要了解一种东西必须去操作它,并转换它。幼儿在操作事物的过程中产生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

例如,面对一摊烂泥时,幼儿可能会想知道: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泥巴踩起来会怎么样?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里挤上来?紧接着,他们一脚踩上去,以证实他们的所有想法。又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下雨之后,我们越是不让幼儿去踩水坑,告诫幼儿水会溅到身上,打湿鞋子,幼儿却偏偏避开干地往水坑里走,一试高低!

幼儿将脚和鞋子一起踏入雨水坑中,将手插入滑腻的污泥中,用碎石激起水花,假装费力地涉水过“河”,难以言喻的兴奋之情表露无遗。当他们在水坑中发现光与影的变化,发现水的透明性,发现水能产生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倒影时,这种兴奋之情更化作震惊和喧哗……[27]

皮亚杰把人生的第一阶段称为“感知动作阶段”,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孩子自出生之时起,从把各种东西放入嘴里就开始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与肢体对周围环境的探索。

4。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这些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推论、实验、沟通等。只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幼儿和科学家一样,也使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是不自觉而已。

例11岁半的孩子寻找地毯潮湿的原因

1岁半的嘟嘟坐在地毯上堆积木,堆高了后就推倒,笑得很开心。

当他一面玩时,一面不时地接过妈妈递给他的奶瓶。他玩得太兴奋了,不自觉地将奶瓶推倒在地毯上,果汁溅了出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