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 > 一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第2页)

一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第2页)

(二)评价不适当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在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容易出现偏差。评价方式的不适当常常会挫伤幼儿的探究热情和活动积极性,妨碍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科学经验。

1。教师以“判官”的身份评判幼儿探究的对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幼儿探究时常常有种种做法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真理掌握在教师手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幼儿发现了什么总是去问老师对不对。孩子越是经常问教师对不对,越表明这个班的幼儿没有安全的探究环境。

前文已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应尽量让客观事实的自然反馈来调整幼儿的认识。这对于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专注于探究活动本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否则,幼儿只能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并设法去迎合老师的想法,如果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反馈总是否定的,幼儿就会不敢或不愿意再探究了。在进行科学活动中的评价时,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评判者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积极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2。用同一个尺度衡量孩子,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中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一重要精神早已为每一位幼儿教师所知晓,并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有意无意地经常违背这一原则。总是情不自禁地在全班表扬聪明的,做得最快、最好的孩子,表扬那些与教师期望一致的孩子。在处理幼儿对问题的回答时,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回答不正确的幼儿既不批评也不表扬,或让幼儿再想想;对于回答正确的幼儿马上积极肯定,常用的语言是“真好”“真聪明”。教师经常采用的这种做法,会使幼儿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常常小心谨慎地去揣摩教师想要的答案,以求得教师的表扬。

一般来说,每个班上总有几个老师认为聪明的幼儿,得到表扬的也常常是这几个幼儿,这种状况使得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发现,常常模仿老师认为正确的幼儿的想法和做法;要么看老师的脸色,去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对于绝大多数幼儿来说,这是不安全的环境,得不到鼓励的环境。

实例评价最快做完的孩子

在一次教育活动中,刘老师请小朋友自己选材料制作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刚刚第一个完成了,刘老师马上在全班表扬他:“刚刚真棒。已经做好了一条小船。老师看看谁还做完了?”

笔者请20位教师谈谈刘老师的这种做法怎么样,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结果(1998年),50%的教师主张在全班表扬做得快的孩子。

主张全班表扬的教师提出的理由是:这样可以使其他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制作活动中,加快其他幼儿做小船的速度。表扬后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用不同于刚刚的方法做,并让刚刚再试试用别的材料做一个。

也有的教师认为,看见刚刚做完了,教师可以对所有幼儿说:“刚刚已经做完了,真快。做完的小朋友自己去试试。”

主张小声鼓励的教师认为:在全班表扬刚刚做得快会使其他幼儿急于得到老师的表扬,制作就不再细心了。应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8位教师中有4位提出应让刚刚去帮助别的小朋友。

主张不予鼓励,只是提出更高要求的教师认为:教师应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孩子有不同的水平,选择的材料也不同。

上述事实说明,有一半的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幼儿的差异。那些不主张在全班表扬的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在全班表扬某一幼儿会使其他幼儿产生心理压力,急于求成。但教师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技术活动,在全班表扬最快做完的孩子给幼儿探究过程所带来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人格方面的。这种评价方式会使幼儿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态度,总是想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而不是关注探究活动本身,关注如何通过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期待着自己能成功地制作出自己设计的小船,而是期待着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关注和感到愉悦的不是自身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而是老师的表扬。其次是造成幼儿的趋同性和模仿性,而不是创造性。幼儿会照着老师已经肯定的做法去做而终止自己的探究方式,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和做法。长此下去,幼儿会缺乏创造性,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表达方式。

实例1一次幼儿自选材料造型活动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动物的纸板轮廓和各种辅助材料(纸块和纸条,毛线、塑料绳、麻绳等各种绳子、扣子、夹子及胶水等)。幼儿分成两大组,每组约15人。一组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进行造型活动,许多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加工,做出了各种造型,使用了多种材料。另一组幼儿在一名幼儿用夹子做了动物的腿使动物能站起来后,老师马上表扬了他们的做法,并让其他幼儿看。结果,这个组除一名幼儿将夹子一个个叠起来做成了一个大夹子外,其他14名幼儿都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了造型活动。

实例2探索不用手接触却让纸筒在桌面上滚动起来的方法

材料:每一个幼儿面前有纸筒、木柱、线绳、刚刚玩完的风筝等各种材料。

当教师问幼儿“不用手碰纸筒,如何让纸筒滚动起来”时,幼儿都说用嘴吹。教师又向幼儿提出:“除了用嘴吹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试一试。”幼儿的探究开始了。

有的孩子拿起了线绳,想用线绳解决问题;有的孩子拿起了木柱,在动脑筋;也有的孩子正在思考,还没有决定用什么材料。

5分钟后,老师发现了有两个女孩在用自己的园服小裙子扇动纸筒;另一个男孩在用自己的帽子扇动纸筒。尽管其他的孩子还在探索之中,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向全班小朋友报告了这一消息:“你们看看他们的办法多好,能让纸筒滚动起来。”接着,就分别请他们表演给全班的小朋友看。看完后,几乎全班的小朋友都停止了自己的探究,女孩子都开始用裙子扇,男孩子则跑进更衣室拿来自己的帽子扇起来……

3。评价空洞,缺乏激励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教师们比较注意评价以表扬和肯定为主,但肯定和表扬常常是空洞的,缺乏对幼儿探究活动的启发、引导和促进。教师们最常使用的肯定评价用语是“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今天有进步”“好,这次成功了,祝贺你”。类似的语言评价使幼儿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关于探究本身的信息。幼儿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自己的探究和发现是否还应继续下去,如何进行下去?

教师表扬的是幼儿,而不是他们的探究和操作。这样的评价同样会使幼儿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的探究活动本身。

可见,不适当的评价会使幼儿缺乏探究的安全感,对科学探究不积极主动,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幼儿不关注、不尊重事实。

要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成为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活动,教师必须避免上述问题。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自发的探究和认知的需要,尊重他们独特的认识特点,欣赏他们独特的发现,采用激励引导式的评价方式才能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探究环境,为幼儿的主动探究提供基本的前提和良好的氛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