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 > 二预设转化途径(第1页)

二预设转化途径(第1页)

二、预设—转化途径

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顺应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可以实现许多教育目标,但是,也有一些目标是幼儿没有需求和兴趣的,但又是不可不“学”的。例如,“知道走路要轻,搬东西要轻,以免产生噪音影响楼下小朋友的健康和学习活动”,这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无论在当前,还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有意义的。但对于这些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孩子没有直接的需求和兴趣,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教师想让幼儿学习,有时幼儿未必愿意学。但由于诱发和唤起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是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知识经验、主动、创造性地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而且“幼儿只学他们想学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策略,使幼儿产生学习和探究的需求和兴趣,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即使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求。

如何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需求,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呢?

佐藤正夫(1993)在其《教学论原理》一书中向我们提示了教育目标需求化需要创造的条件。他认为:使学生意识到新事物同旧有经验或旧有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即意识到新事物同旧有经验、技能相类似、相关联),使学生直面凭借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及业已形成的思考方式与活动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困难、障碍,乃是使学生致力于解决新课题、从事新学习的两大条件。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使他们的探索活动、思考活动积极化、能动化。[11]

实际上,是使儿童旧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的距离适当。

把握新旧经验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当,应考虑到两个条件:

第一,要解决的新问题、要获得的新经验与儿童原有经验相关联、相类似易使儿童发生学习兴趣。

在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经验时,如果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旧有经验,有可能利用已获得的经验时,儿童就会对新问题的解决和新经验的获得怀有兴趣,主动地展开学习。因为儿童一旦意识到新问题、新经验的获得对于自身是有意义的,而把学习看做是自己的事,并会积极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儿童应当学习的新课题同儿童的旧有经验或是业已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之间构成矛盾。

使儿童意识到新事物同旧有经验的联系只不过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佐藤正夫提到[12]:要诱发儿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直面新课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生气,积极探究、思考,能动地活动,只有在这样一种场合才会发生,即应当学习的新课题、新知识,同儿童的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或是业已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之间构成矛盾。这就是说,应当学习的课题超越了儿童旧有经验的要素,按照旧有知识与技能、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已经不能解决难点、问题,不能克服障碍,这时,儿童就会有诸如“为什么、不可思议、不明白”,“想想、查查、做做”的问题意识、课题意识,兴致勃勃地致力于课题、问题的解决。

赫尔巴特也曾说,同旧有知识相关的新事物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我们全然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但是,凡是熟知的事物尽管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注意是不会长久的。可以引起我们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13]

全新的事物包含着未知的因素,大概不会引起儿童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地探究、思考、活动;只有在下列场合,儿童才怀有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地探究、思考、活动:新的未知的要素与儿童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习惯性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矛盾,面临着应当解决的问题情境,应当克服的困难与障碍。

因此,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求,教师要运用上述矛盾的观点,为幼儿提供易于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操作的、并且隐含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和条件,使幼儿在主动探究和操作教师有目的投放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合教育目的的新经验;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需求。

1。不断提供易于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和探究行为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新材料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光、电、磁、力等现象及其关系,不易引起幼儿的探究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他们喜欢的、反映这些关系的材料和物品,使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和物品的过程中产生问题,通过探究发现关系。

实例1升旗——滑轮与力的方向

升旗是每一个幼儿都感到无比光荣的事,也是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好奇和有疑问的事。但是,每一个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轮上一次。教师利用幼儿喜欢做的这件事,在科学活动室为幼儿制作了一套缩小的升旗装置。幼儿可以在操作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物品时,发现和感受到滑轮和力的方向的关系。

实例2斜坡开车

赛车是许多幼儿感兴趣的事。教师为幼儿制作了有四条跑道的斜坡赛车装置,四条跑道的表面光滑程度各不相同,有玻璃、木板、地毯和有瓦楞的纸板。还为幼儿准备了相同的小汽车。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进行赛车的过程中,孩子自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车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呢?”通过多次操作,孩子就会发现坡度可以使汽车向下滑动,不同的表面下滑的速度不同等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需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