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论述题 > 第二 中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比较研究(第3页)

第二 中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比较研究(第3页)

(1)日本表现领域的范围更广些。

关于艺术活动,中国新《纲要》提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日本新《纲要》强调“让幼儿以幼儿的样子愉快地、自由地进行多样的表现活动”。日本新《纲要》提出了广泛而具体的活动内容,例如,“通过声音和动作等表现或者自由地进行描画和制作”“认识各种各样的素材,动脑筋把那些东西采用到游戏中”“对音乐有兴趣,能够对唱歌或使用简单的韵律乐器体味其乐趣”“乐于描画和制作,并在游戏中使用或装饰”“用动作和语言等表现自己的心像,并体味演示游戏的乐趣”。因此,日本新《纲要》中表现领域的多样化趋势比较明显。

(2)中国更强调儿童表现能力的培养。

中、日两国新《纲要》都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参与活动“态度”的发展,但不同的是,中国新《纲要》提出“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而日本新《纲要》没有提出这个要求。日本学者认为,幼儿最开心、最积极的活动是完全自由的艺术活动。对此,中国新《纲要》也注意到了该问题,提出了“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从这个意义来讲,中、日两国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国新《纲要》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的关注,主张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日本新《纲要》比较保守,没有提出天才教育的观点。

三、中、日两国新《纲要》教育方法的比较

(一)主要共同点及背景分析

教育方法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内容而采用的各种方式、运用的各种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领教及自我教育的方法。[7]在幼儿园教师的具体工作中,教育方法包括活动方式、环境准备、指导方法、教育活动原则方面。

1。活动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关于活动方式,中、日两国新《纲要》明确指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中国新《纲要》还提出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游戏活动高度重视的一致性。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把游戏活动贯穿在幼儿教育中是符合幼儿的天性。同时,幼儿游戏蕴藏着学习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环境准备:师幼互动中创设环境

中、日两国新《纲要》均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即“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日本新《纲要》指出:应“创设有利于促进这一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与空间环境;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活动情况,发挥多种角色的作用,以丰富幼儿的活动”。中国新《纲要》也指出:“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因而,环境创设是教师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日本《纲要解说》强调“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的生活圈”。幼儿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体,在创设环境时应重视幼儿的作用。如此,环境的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此外,环境的创设不能一劳永逸,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环境。

3。指导方法:个别化指导

日本新《纲要》指出:“以能够充分地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角度给予适宜的指导”;中国新《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中、日两国新《纲要》都注意到幼儿个体差异,要求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学。但是,进行个别化教学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尤其是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把个别化教学的思想贯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

4。教育活动原则:多样性

中、日两国新《纲要》都主张教育活动要多样化,这是贯穿所有教育活动的原则。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不同幼儿个体的多样性和学习活动本身的多样性。中、日两国新《纲要》的教育原则是以人为本,多样性是人的一大特点,而人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多样性,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者需要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需要获得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因此,这也要求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二)中、日两国新《纲要》的不同及原因

1。教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连续性

(1)教育的生活化是中、日两国共同的追求。

中、日两国新《纲要》中“生活化”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生活中”的幼儿教育是日本幼儿教育的主要理想之一。日本新《纲要》在环境领域一再强调了“生活中”“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的理念。中国新《纲要》也提出了“不脱离幼儿的生活”的教育,突出了“儿童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理念。中国新《纲要》的科学领域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幼儿教育的“生活化”包含着对体验性、具体性、自然性等的重视。因此,它要求“个别化的”“以游戏为基本的”“通过环境促进的”“多样化的”活动。

(2)日本新《纲要》更强调幼儿生活的连续性。

日本新《纲要》更关注幼儿生活的连续性,提出“幼儿的生活是以家庭为基础,逐渐延展到社区和社会的。因此,幼儿园的生活要注意保持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连续性”。日本《纲要解说》强调“连续性”,意味着一方面要理解幼儿家庭中的情况、地区生活的特点等,追求它们之间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连续性。“连续性”的目的是更尊重幼儿的生活、更重视幼儿内心的变化。

2。对大自然教育功能的重视

中、日两国新《纲要》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对自然的关注角度与程度上。日本新《纲要》更多的是从情感的角度,而中国新《纲要》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在关注程度上,日本新《纲要》更重视,阐述得更深入全面。日本新《纲要》主张“带着亲切感接触身边的动植物,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爱护它们”“直接接触,体验到自然的浩大、美丽、神秘等经历,能让幼儿心灵平和、情感丰富,并为其好奇心、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应努力帮助幼儿加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新《纲要》提出要“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其对大自然的看法偏向于理性的认识。

3。对情感体验的重视

日本新《纲要》对情感体验非常重视,不仅在环境领域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而且在语言领域、表现领域也特别强调其意义。幼儿的语言和各种表现行为是以感情上的触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训练”幼儿某一个方面的技能,而要先让幼儿体验世界,丰富感性经验。中国新《纲要》虽然在艺术领域中涉及了“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的观点,却没有强调“情感体验为先”的观点。因而,日本新《纲要》对情感体验更为重视。

[1]肖川:《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辨析》,载《教育学》,1999年第12期,第25~28页。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98页。

[3][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55~56页。

[4][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26页。

[5][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64页。

[6][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97页。

[7]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744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