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自考 > 第六章 日本的学前教育(第2页)

第六章 日本的学前教育(第2页)

1。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由增长转为下降

自1926年《幼儿园令》颁布实施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的幼儿教育实现了制度化,由此开始快速发展。此时日本进入战时体制,在战争的影响下,幼儿教育的发展有所停滞,并且深度渗透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使本时期的学前教育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不良影响。总体上,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呈现由增长转为下降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学前教育中健康教育和锻炼得到强调,并且,193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要求幼儿园发挥其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在这一纲要的指导下,更简易的幼儿园的数量得到增加。

2。保姆培养逐渐规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有在日本的幼儿园、托儿所及其他儿童保护机构担任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女性被统称为“保姆”。日本一向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但由于战争,许多保姆培养机关不得不废除或停办,保姆待遇也无法增加。不过,此阶段对于托儿所保姆具备的素质要求开始逐渐形成。

四、1946—1955年:学前教育的战后恢复期

(一)历史背景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作为战败国被迫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世界历史的一大转折,也是日本历史的一大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队以联合国军为旗号,进驻日本,对日本实行全面占领。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直接干预下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民主改革。具体表现为:政治上进行改革,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阶段;经济上平稳恢复到战前水平;思想上掀起了和平与民主思潮;教育上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建立。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

1。学前教育机构数量恢复并发展迅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不再走法西斯主义之路,教育也从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实现了教育的民主。幼儿园作为学制中的重要一环,面向全国幼儿作为教育机构开始了新的出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人口数量激增,再加上当时全世界重视学前教育的国际思潮,从1950年左右,学前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到1955年,幼儿园发展到6426所,保育所达8321所。

2。颁布法令规定幼儿园及保育所的性质和运营

194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幼儿园在学校教育体制中的独立地位。学前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成分。同年颁布《儿童福利法》,将托儿所更名为保育所,1952年时修改法令,将保育所和幼儿园的功能、对象等做出了区分。

3。学前教育内容更为具体

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做了具体的陈述和要求,以指导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1948年文部省制定的《保育要领——幼儿教育指南》,则比1947年的《学校教育法》的规定更为具体。这一指南不仅适用于幼儿园,同时还适用于保育所和家庭教育。

4。学前教育师资聘用及培训正规化

日本一向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聘用要求严格,培训逐渐正规化。

在日本,幼儿园教师资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正式获得:一种是完成规定学分后获得大学的认证;另一种是参加在职教育培训,即通过在职实际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其间通过讲习班、函修、脱产进修等途径,得到一定学分,再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获得资格。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课程包括普通教育科目、基础教育科目、专门教育科目、外语和保健科目。

五、1956年至20世纪90年代:学前教育的平稳发展期

(一)历史背景

1955年11月,自由党和日本民主党合并,形成“保守联合”的自由民主党,史称“五五年体制”,它给战后重建的日本政治和教育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五五年体制”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强调能力主义、人才开发,将教育计划纳入经济计划,使教育政策同经济政策统一起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具体表现为:政治上自民党一党执政,政党参与教育事务;经济高速发展,跃居世界前列;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

1。学前教育普及率提高

1985年,日本全国共有保育所22904所(公立占60%),接收婴幼儿188万余人。幼儿园数为15220所(公立占41%),接收幼儿206万余人。[3]

而到1988年,据厚生省[4]统计,全国共有保育所22747所,其中,公立保育所13422所,私立保育所9325所;入所儿童1742470人,其中,公立保育所974055人,私立保育所768415人。在籍儿童最多的是1980年,达1940793人,以后则逐渐有所下降。[5]

2。制订并实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推出了几项振兴学前教育的重要计划。1962年,日本文部省出台了培养人才政策,制订了《幼儿教育七年计划》,从1964年开始执行,目标是使1万人以上的市、镇、村学前儿童入园(所)率达到60%以上。1972年,文部省《振兴幼儿教育十年计划》出台并实施,以4~5岁幼儿全部入园为目标。[6]1991年,文部省制订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这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目标是确保今后10年3~5岁学前儿童有充分的入园机会,并划拨专项资金给新建或改建幼儿园。这些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3。学前教育内容系统科学化

1956年12月,日本以文部省令的形式下达了《幼儿园设置标准》,对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等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保证幼儿园的设置质量。此后,文部省和厚生省颁布了多项文件和通知,对幼儿园工作进行规定、指导。它们对学前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特征,同时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师生关系的培养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等。

4。制定并多次修改《幼儿园教育大纲》

日本对《幼儿园教育大纲》的修订是幼儿教育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出现提升了对国民素质的需求,日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而后,文部省又对《幼儿园教育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

5。推动保育与教育的一体化

日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保育所)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两个系统,两个系统各有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民主化潮流的影响,日本的保育所与幼儿园在性质、设备、实施功能上越来越接近。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上响起“幼保一元化”的呼声,厚生省与文部省也通过协议形式,努力回应社会的需求。目前,日本推动保育和教育一体化的做法基本上就是在保育所里增加幼儿园课程,不断克服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阻力。

总的来说,日本学前教育从明治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初步创立期、初步发展期、战时发展期、战后复兴期、平稳发展期,每个阶段在继承上一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发展特点。综观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从初步创立期只招收贵族家庭子女到今天的全民普及,由照搬国外模式到自成体系,从以往的模仿型教育内容到今天的自成风格的教育,从过去的落伍到今天的世界领先,其学前教育的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析。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世界学前教育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第86页。

[2]即日本教育部。在2001年日本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日本文部省和科学技术省合并,改称“文部科学省”。本章在提及2001年前的工作时使用“文部省”这一名称,在2001年后的工作中使用“文部科学省”这一名称。目前,文部科学省由大臣官房、终身学习政策局、初等中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科学技术·学术政策局、研究振兴局、研究开发局、运动·青少年局、国际统括官、文化厅等构成。其官方网站是http:。mext。go。jp。

[3]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第560页。

[4]厚生省,日本政府部门之一,最早设立于1938年,2001年与劳动省合并,并改组为厚生劳动省。

[5]http:。yahoo。co。jp→教育→保育所,2003。

[6]陈文华主编:《中外学前教育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第244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