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学欣赏包括哪些 > 第三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第2页)

第三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第2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欣赏指南】

《谏逐客书》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纳……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逐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地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是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天下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

但李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把攻心术运用到最彻底: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天啊,不纳客不但得不到天下而且会危天下,这岂不是秦王的致命伤?李斯的这段话正是给了秦王思想上致命一击,令秦王的逐客思想防线彻底崩溃,不得不改变逐客的初衷。至此,李斯的攻心术令他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开创了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厚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欣赏指南】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同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够危险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前朝旧臣,惹恼晋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的。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圣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辞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困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激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征诏,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宣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恩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自己“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诏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语言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欣赏指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