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学欣赏广播稿 > 二两汉至南北朝诗歌欣赏(第3页)

二两汉至南北朝诗歌欣赏(第3页)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共五首,本篇原列第三。

②晨兴,早晨起来。理,清除。荒秽,野草。

③带,一作戴。荷锄,扛着锄头。

【欣赏指南】

《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前两首较长,分别写了陶渊明挂冠归隐的心情以及清新而富有情趣的乡居生活和感想,写得生动具体,而这首诗则写得较概括,用语更为平淡,它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表达了陶渊明“归耕自资”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点出归耕的地点、内容以及情况。南山,现江西九江的庐山。庐山山青水秀,无车马喧嚣,无官场之秽浊,隔绝尘世,脱俗超凡,但陶渊明来此处,并非专心来务农的,只是想远离官场,不同流合污而已。所以,种豆、种稻只是作为生活中的消遣。收成如何并不重要,加上陶渊明初学种田,技术生疏,难免庄稼荒芜、杂草丛生。这里诗人写来坦率、真诚,一盛一稀的鲜明对比,毫不避讳务农不成功的实情,反倒写出了自己归耕的情趣。既然草盛苗稀也就决定了这一天劳动的内容——为豆苗除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概括了诗人一天的劳动。诗人以晨兴、带月概括一天的辛劳,看似平淡,却极富情趣。在《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作者也有“晨出肆微勤”的句子。作者虽独自隐居,但有日月相伴,虽是荒秽,诗人却饶有兴致地去做,可见诗人将田居生活中艰苦的劳动当作了人生一大乐趣。此二句写出了一幅生动幽远的“月夜归耕图”:皓月当空,诗人披着月色,荷着锄头,虽然起早贪黑,却因不懂稼穑而没有收成,但是诗人依然快乐而满足,画面静中有动,景中有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具体写诗人夜归时的景色。如果说上两句是全景、远景,此句则是一则近景。诗人选取了自己每天经过的田间小路,并将自己再次融入景物之中。正如另一首诗中写的“山中馋霜露,风气亦先寒”,他勤于耕作,风吹日晒,沾露淋雨,这又从侧面写出了劳动的艰辛。即使如此,诗人的心情仍是愉快的,“沾”字表明对大自然中景物的怜爱之情,丝毫也看不出他衣服被沾湿而引起的不悦。这也为诗的最末两句表露自己的决心,提供了一个基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露了诗人欲脱离官场,终身不仕的决心。这里诗人道出了自己归隐的真实感受:虽然生活贫苦,劳动艰辛,但希望不要因此动摇了自己归隐的决心。“但”字更是显露诗人的决心之大。诚如诗人讲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饮酒》)。至此,一位保持节操不慕虚荣,自食其力,怡然自得于归隐的乐趣之中,誓与仕途决绝的诗人形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其气度之清雅,品德之高尚,心境之淡泊,令人可触可感。

整首诗语言平淡自然,感情纯朴率真,意境恬静幽美,诗句似随口而出,不见半点斧凿痕迹,如从“胸中自然流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归隐之后悠闲自得的满足感,而且诗中前实后虚,虚实相映,体现了陶渊明的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①,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②,双鬓鸦雏色③。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④,风吹乌臼树⑤。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铂⑥。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⑦。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⑧。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⑨。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指梅花开时,想起与情人曾在梅下欢晤,而今花在人不在。

②红:一作黄。

③指鬃发黑亮,美丽。

④伯劳鸟,古人认为此鸟爱单独生活。

⑤树名,叶卵形而尖。

⑥用翠玉镶嵌的首饰。

⑦莲:双关语,谐怜爱。

⑧古人认为大雁传书,有盼望书信之意。

⑨指美人居住的地方。

【欣赏指南】

这是一首爱情诗,两人曾在梅花下相识,后为大江所阻隔而不能相见。又到梅花开放的季节,托人带给对方一枝梅以表相思之情。前半部分表现这种爱情的真诚与美好,细腻地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时既迫切又羞涩的心情。后半部侧重表现对爱情的执着,用仰首望雁、凭栏远望、吹梦西洲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在表现方法上,语言清新、流畅、自然,“风吹乌臼树,……莲心彻底红。”前后连贯,一气呵成,“采莲”之莲,一语双关,明指莲子,暗指怜情,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