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学欣赏广播稿 > 二美的形态(第2页)

二美的形态(第2页)

1。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美与生活美

在美学史上,对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曾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黑格尔主张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并竭力贬低现实美,把美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美源于现实美,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贬低艺术美的审美价值。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艺术美源于现实美,不如现实美广阔、丰富、生动的一面,又要看到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比现实美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具有更大审美教育作用的一面。

艺术美以实践中的现实生活美为源泉,但它并不是现实生活美的某种苍白无力的模拟。艺术美是对现实生活美的能动反映,是对生活美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的结果。它比生活美具有更强烈、更长久的魅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4]这就是说,比之现实生活的美,艺术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但并不是说生活中美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来就一定能成为艺术美。这里还有个艺术家如何反映的问题。如果艺术家能以正确、进步的世界观为指导,给生活美以正确的审美评价和真实的反映,加上精湛的技巧和优美的形式,那么创造出来的作品就会具有艺术美的魅力,如果艺术家以错误、落后的世界观为指导,给生活美以错误的审美评价和歪曲的反映,并在形式上丑化它,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无艺术美可言,而只能是艺术丑。

(2)艺术美与生活丑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有美也有丑,因此,艺术的表现内容也包括丑的因素。生活丑也是艺术的源泉,但对直接刺激感官的丑的因素要有所舍弃和含蓄。鲁迅先生说过“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道理”。这就是说,有些生活中丑的东西是不应该进入艺术的,不应该不加选择地展览生活中的丑。

艺术所要表现的丑,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丑恶现象,即那些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消极方面。如剥削压迫者的丑恶形象,道德品质卑劣的人物性格,以及诸如此类的丑恶现象。

现实生活美可以构成艺术美,现实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那么生活丑是怎样转化为艺术美的呢?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并不是说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典型化进入作品之后,丑本身就成为美的东西了。丑的东西虽然进入了艺术作品,但其本身依然是丑的。典型化越高,它就变得越丑。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有两个含义。其一,从形式上看,由于艺术家通过准确的表情、典型的动作、生动的语言等,鲜明生动地把丑恶的人物表现出来,这个作品就有了形式上的美。人们常说某个演丑角或反面人物的演员表演得十分出色,把丑恶人物演得很像,这就肯定了他的表演技巧高明,有审美价值。其二,从内容上看,由于艺术家在作品中用批判、否定的态度去描写、塑造丑的事物,在丑的形象上倾注了艺术家憎恶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它成为一个自我否定的形象。例如,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塑造的是一个丑陋的老娼妇,但是由于罗丹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批判态度,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有了美的内涵。由此可见,是善使生活丑转化成了艺术美,如果没有善的作用,作家对丑的事物不但不采取否定的态度,反而采取同情和欣赏的态度,那么,只能是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丑,而不可能转化为艺术美。

2。艺术美的具体表现

(1)真实性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真实性,它必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艺术真实高于社会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细节上的真实,不是一言一行、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是生活的机械反映,而是生活本质的真实,它要反映的是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现象,有美的,有丑的,有真的,有假的,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悲哀的。艺术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从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素材,经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处理,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去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如鲁迅先生就是从中国封建社会大量真实的现象中创造出了祥林嫂、孔乙己等艺术形象,揭示出当时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从而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不可能与生活中的祥林嫂、孔乙己在每一个细节上保持一致,可它高就高在艺术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代表了中国劳动妇女和中国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的典型命运,是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反映。因此艺术作品在真的本质的前提下难免有假的人物、假的情节,但这些假人物、假情节也是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反映,是为揭示社会本质服务的。因此鲁迅笔下的这些假人物、假情节比生活中的原型更真实。

(2)倾向性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还要有倾向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进步的倾向性是一切真正艺术的优点。恩格斯在给敏·考茨基的信里说“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毫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这就是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一切艺术作品中都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政治倾向性。

倾向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动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从实际的冲突及性格发展的逻辑中产生出来的,它不违反生活的真实性。但取决于作者的整个世界观体系。因为任何作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总要渗入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要表达出他爱什么、恨什么,所以,政治倾向性是任何作品中都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艺术作品的倾向性愈隐蔽愈好。因此,艺术家要把倾向性融化在艺术形象中,融化在人物性格和具体行动中,也就是融化在作品的整个艺术结构中,而不能简单地当成口号或是自己思想、愿望的体现。在我们的欣赏过程中,要坚持积极的、进步的倾向性,反对和批判消极的、落后的倾向性。积极、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品艺术美的重要方面。

(3)典型性

艺术作品是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的。因此,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决定了作品对生活和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反映深度和广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愈高,其美学价值也就愈高,其表现出的艺术美也就愈生动。

(4)独创性

艺术贵在独创。艺术的独创性表现在选材、立意、语言、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艺术具有独创性,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的表现。艺术作品愈具有独创性,其美学价值就愈高。相反,人云亦云的艺术,其美学价值则极为有限。

(5)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独创性的特殊表现。艺术作品的民族性愈强,在世界的范围内就愈有独创性。因此,愈具民族性的艺术,就愈能为人们所接受,进而成为世界的艺术。这是为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所充分证明了的。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鲁迅之所以是世界的,就因为他们首先是英国的、俄国的、中国的。任何忽视、否定文学艺术民族性而又侈谈其世界性的理论观点都是错误的。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是作品艺术美的重要方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