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要让读者“享受”思想这一抽象过程,不能或缺优美的文字、形象的表达。什么样的文字才是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精练简洁。通篇没有多余的字。二是要有文采。不是干巴枯燥地讲述故事,不是说教式发表见解,而是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文章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文采。这篇作品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好的。
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文字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靠平时积累,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逻辑、修辞知识,文学、历史、美学知识等,特别要注意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诗词宝库中汲取营养。同时,要重视多读评论,多写评论,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夯实语言的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评论佳作来。
(刊于《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2期)
作品二:
五星红旗永不落
周凡恺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歌者,古往今来,如过江之鲫。而能摁住时代脉搏,集民众之意,以山为骨,以河为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披肝沥胆地歌之舞之蹈之,且其创作,能够吐庶民之心声者,则宛若雪后彩虹,鲜矣!我不能说王莘的歌,唱到了地之垠,海之角。可每一个血管儿里流淌着炎黄血液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听到这首歌,都会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雀跃。祖国是一盏不灭的灯,王莘给这盏灯加上了翅膀,让她飞起来,照亮了黯夜,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大道或小径。
聂耳作《义勇军进行曲》,起于民族危亡;王莘成《歌唱祖国》,责在民族复兴。同为大义,同为表达民众的心曲,亦同为艺术的极地,可称之为姊妹,一首成为《国歌》,另一首则是《国歌》之外最洪亮的民族之声。
小女十六岁出国,至今已在加拿大留学三年。她曾跟我讲过,每至中国的传统节日或国庆,留学生们都要举行仪式,都要打出五星红旗,开始时高唱《国歌》,结束时唱的就是《歌唱祖国》。女儿说,那种场面以及给人的震撼,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一首歌教会了你什么是祖国,这是艺术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中国人内心的力量。
逝者长已矣。
人虽走,歌犹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天津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8版)
一篇短而精、鲜而活的评论佳作
刘保全
一篇好的评论,必须能够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角度,提出新观点,产生好影响。其中最佳的效果,就是使人看了文章之后,能够拍案叫绝,能够恍然大悟,能够茅塞顿开,能够如梦初醒。刊登在2007年10月16日《天津日报》上的《五星红旗永不落》一文,就有这样的奇效。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该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各大网络纷纷转载,许多读者认为,这篇评论以极短的文字(615字),表达了对《歌唱祖国》作曲者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难能可贵。它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三等奖,也是情理中之事。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两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一是深入采访成就评论高度。脚板底下出新闻,是新闻人的共识。但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许多报社的评论员基本上是依靠记者采写的现成新闻坐在办公室里写评论,因此有“配”评论之说,评论常处在附属地位。而评论写作的实践证明,评论的作者也可以深入现场采访,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形成评论话题,提出有价值的“独家观点”,同样能写出评论精品。《五星红旗永不落》一文,就是一篇成功的范例。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五星红旗永不落》是在著名作曲家、《歌唱祖国》作者王莘逝世当天,记者深入采访,为配合消息和特写而写就这篇评论。王莘逝世当天,记者周凡恺便赶到王莘家中吊唁。此前记者就已经与王莘成为忘年之交,当天通过与其妻子和儿女的再次交流,同时给在海外留学的女儿打电话,并采访留学生们对《歌唱祖国》这首歌的情感经历,最后才写成这篇佳作。
二是注意文风,讲究可读性。无数评论写作实践证明,再好的观点,如果表述不好、没有人愿意看,同样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评论写作必须不断锤炼语言、改进文风,在准确立论的同时,更需要写出感情、写出气势、写出文采。评论是一种说理文章,但并不是说评论就不能带有感情。相反,对有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应该在字里行间带有饱满的感情。这篇评论在这方面是做得成功的。
如文中写的: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我不能说王莘的歌,唱到了地之垠,海之角。可每一个血管儿里流淌着炎黄血液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听到这首歌,都会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雀跃。祖国是一盏不灭的灯,王莘给这盏灯加上了翅膀,让她飞起来,照亮了黯夜,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大道或小径。
小女十六岁出国,至今已在加拿大留学三年。她曾跟我讲过,每至中国的传统节日或国庆,留学生们都要举行仪式,都要打出五星红旗,开始时高唱《国歌》,结束时唱的就是《歌唱祖国》。女儿说,那种场面以及给人的震撼,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一首歌教会了你什么是祖国,这是艺术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中国人内心的力量。
上述文中,先后出现5个“我”字,作者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以**澎湃的文笔,无论解读历史,还是联想当今,都把“五星红旗”和“祖国”放在首要位置,切入角度独特,文章虽短,却在第二天天津和国内各媒体所发表的问题评论中独树一帜,让人读来亲切、自然、感人。
(刊于《新闻三昧》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