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学前教育史论文 > 二古希腊学前教育思想(第1页)

二古希腊学前教育思想(第1页)

二、古希腊学前教育思想

古代希腊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摇篮。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达和城邦政治的兴衰,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从而为希腊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学前教育思想,为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柏拉图

柏拉图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他把教育视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工具。围绕培养“哲学王”的教育问题,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占有基础地位。

1。生平、著作与世界观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一个名门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回到雅典后,他创立阿加德米学园,在那里讲学至逝世为止。

“柏拉图是古典时代著作丰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作家。”[6]在他留给后人的36篇对话录中,《理想国》和《法律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学说。他是最早运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来阐述自己学说的思想家。他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概念的学说,也吸取了毕达哥拉派和爱利亚派等学说中的某些成分,构建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他的宇宙论、知识论、政治伦理说、国家说和教育学说。柏拉图认为有两种世界: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指人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个别的事物所构成的世界,它是不真实的虚幻世界。后者是由理念构成的客观独立存在的精神世界,它是真实和永恒的。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只是其理念的“摹本”或“影子”。各种理念依次排列,构成秩序井然的理念世界。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其他理念所追求的目的,也是宇宙的最高目的。柏拉图力图从具体、个别的事物中寻求一般、共性,有助于寻求事物的规律,因而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但他的理念论把事物的一般概念绝对化,把它们变成脱离事物并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从而割裂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把知识看做对一般概念的认识。它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不涉及感觉世界。辩证法在知识的等级中居于顶峰,能帮助我们通过揭露理念之间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无矛盾的善的理念。理性如何认识理念呢?柏拉图无法做出合乎逻辑的科学解释,就吸取了毕达哥拉派和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的说法,提出了“学习就是回忆”的学说。其内容是:人的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因而本来就认识理念。但当灵魂投生人体后,由于受到惊吓和玷污,竟把它原有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以后通过学习把已忘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柏拉图认为,感觉在“回忆”的过程中是一种诱因和条件,刺激人回忆理念。

柏拉图的伦理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以他的理念论和知识论为理论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应用。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满足物质欲望,真正的德性必须超脱感觉世界。理**就是有德性的生活。但人的灵魂除理性之外,还有意志和情感。相应于灵魂的三个部分,有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理性居统率地位,意志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的功能仅在于服从。当这三个部分和谐结合时,人就是有德性的。

柏拉图把他的伦理观由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认为理想的国家应由理性占据统治地位。正像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一样,国家也相应的分为统治阶级、军人阶级和劳动阶级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人各安其守、各尽其职,才能使国家或社会和谐一致,才是正义的。而这三个等级互相干预、彼此替代则是国家的大害。柏拉图又用神造人分为金、银、铜铁三等的神话为其等级论提供理论根据。虽说统治者和军人是天生的,但为实现“正义”的原则,还需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一是实行共产主义生活制度:废除私有财产;为保持种族优良,由统治者决定婚配;取消家庭,共妻共子。二是良好的教育制度,柏拉图实际上是把斯巴达的做法理想化了,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在晚期作品《法律篇》中,柏拉图的思想更贴近现实生活。他认为社会或个人灵魂的各成分之间的和平而非战争,是最佳状态。正是着眼于和平,立法是非常重要的。柏拉图看到了斯巴达训练体系的缺陷,认为在智慧、节制、正义和勇敢这4种美德中,斯巴达人只不过旨在培养最低的德性即勇敢的较简易和较少价值的那一半。因为斯巴达人只教年轻人勇敢地面对危险和痛苦,而没有教他们面对快乐的**而不屈服。柏拉图还承认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的地位。他认为,没有“私人”利益的社会虽是最美好和最幸福的社会,但“这种理想也许对高于人类的生物才可能存在”。[7]

2。学前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在柏拉图式的社会里,最重要的公职是“教育部长”的职务。“社会的幸福,直接依赖于提供给后代子孙的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的监督者,由于担任最负责任的职务,应当是社会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物。”[8]由他自己选定的专家提出意见襄助。他重视斯巴达由国家统一办理教育的经验,强**育的系统组织,认为倘若我们一切听任单个家长任性行事,我们将不能在国内获得我们需要的精神和品质。柏拉图指出,学校必须有适当的建筑物和场地,所有的孩子必须每天上学,而不应听任父母的任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他指出,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最难的时期。因为当小孩的肉体和精神有最大的可塑性时,错误对待可以造成最持久的伤害。“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9]“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10]“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11]

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对儿童施加合适的影响,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柏拉图注意到幼儿的心理特点,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儿童最先的知觉。要通过这方面的训练,把对于善与恶的认识的最初种子,播撒到儿童心灵上,引导儿童恨他所应恨的,爱他所应爱的。开始时,儿童还年幼,儿童或许还不能认识这些东西的性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当他们长大成人,理智来临时,他们就会觉得似曾相识,向前欢迎。这种对儿童进行快乐和痛苦的真正训练,柏拉图称之为教育的一个原理。

3。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及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拟订了一个从胎儿时期开始直至50岁为止的长期而庞大的教育计划:7岁前是学前教育时期;7~17岁接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和体育;18~20岁除接受军事训练和继续受音乐教育外,还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以应付军事活动的需要;20~30岁期间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虽然学习的科目仍主要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已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唤起思维能力,使心灵从感性世界转向精神世界;30~35岁,进入学习哲学的阶段,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认识真理。35~50岁,要接受各种考验,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到50岁,他的经验、知识都丰富了,就可以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哲学王。

按照上述教育计划,7岁以前的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柏拉图主张优生,应“选择最优秀的加以繁殖”。因此,治理者要巧妙地安排壮年人抽签以决定自己的配偶。同时,要实行计划结婚和计划生育。“要保持适当的人口,尽量使城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12]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优秀者的孩子留下来抚育,至于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则秘密地加以处理。柏拉图把这种做法视为保持治理者品种纯正的必要条件。

对于从出生至7岁的儿童,柏拉图把对他们的教育细分为两个阶段。出生至3岁为第一个阶段。柏拉图主张实行儿童公育的制度。儿童出生后就送往国家特设的托儿所,由母亲喂奶。夜间的麻烦事交给奶妈和保姆。要给孩子以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走路过早而伤害自己。柏拉图主张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拨弄,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而且必须注意使婴孩保持心平气和;允许他变得躁动不安或者容易发怒,乃是不良道德的开端。”[13]

3~7岁为学前时期的第二个阶段。“他们应当每天被一起带进各种神殿,在当局任命的妇女们的管理之下玩耍,这些妇女将有机会保证使护士真正用政府指望于她们的方式培养她们照管的孩子们”。[14]柏拉图认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本性需要游戏。此外,他还为幼儿安排了广泛的教育内容,包括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柏拉图指出,和谐的教育应当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所说的“音乐”是广义的,在古代希腊,它还包括诗歌、文学等内容。柏拉图认为,音乐和体操能使人的爱智和**这两个方面张弛得宜,达到和谐。

4。论幼儿游戏和故事材料的选择

柏拉图赋予幼儿游戏以教育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他认识到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应给予满足。但应遵守一条原则,即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15]在不违反法律精神的前提下,柏拉图认为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是最好的。游戏还应与音乐相配合。借助于音乐的游戏能使儿童养成守法的精神。

柏拉图重视给儿童讲故事,认为这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铸造儿童的心灵。但应对故事材料加以选择。在当时希腊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这是希腊神话的一个突出特点。各种神有许多本是神女和凡间男人所生,他们也和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凡人的许多弱点,如嫉妒、以下犯上、相互残杀等。柏拉图对此很不以为然。他指责这些作品最荒唐莫过于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如赫西俄德关于天神乌兰诺斯及其儿子克罗诺斯的相互残杀的描述。[16]这与柏拉图的各安其守的“正义”原则是相悖的。他认为教材给儿童的神的形象应是神圣无疵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则应是勇敢、节制和公正无私的。为了培养儿童的美德,应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5。论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

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强调“智德统一”,指出了德行可教,为德育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的主张,在肯定“知”的作用的同时,他指出了“行”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教育的初期,通过行动或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显得特别重要。“实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实践做丑事能养成邪恶。”[17]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