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人沟通技巧课程标准 > 任务一 了解家庭养老(第1页)

任务一 了解家庭养老(第1页)

任务一了解家庭养老

案例呈现

婆婆觉得今天是周五了,该是孩子们回来的时候了,六点未到,王婆婆就准备好了一桌佳肴,稳坐在**,等着儿女们的归来,坐着坐着,王婆婆似乎看到了她与儿女相聚的景象,那时,多么的欢乐,多么的和谐,王婆婆的嘴角泛溢出一丝微笑,那是对儿女挂念的微笑。

“叮咚——”这一声门铃是与六点钟声同时响起的,王婆婆高兴了,她飞快地走了过去,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个卖牛奶的,王婆婆把门一关,走进房间里了,坐在沙发上苦等。

时间过得真快!时针已指向七点半,这时候,“叮咚——”又是一声门铃又响了起来,王婆婆的心犹如冬天的炭火,又热情地燃烧了,她飞奔过去,兴奋地打开门一看,还是那个卖牛奶的,王婆婆失望地关上门,慢慢地走回屋里,她的心中之火熄灭了。她看到了日历,什么?!今天才星期四?!“唉,算了!”王婆婆失望地说!

知识准备

一、家庭养老的概念与意义

1。什么是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养老模式中的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包含有经济赡养、生活照顾和情感慰藉,其中经济保障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家庭养老虽也是养老方式的形式的一种,但它是就由谁提供或承担养老费用和生活服务而论的。

(1)家庭养老注重社会的力量,家庭养老虽也是养老方式的形式的一种,但它是就由谁提供或承担养老费用和生活服务而论的,是相对于由社会供养的一种由家庭供养的养老形式。但又不完全是子女对父母反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对于中国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与家庭的力量相互配合,完善其中的内容,而又可以避免全盘西化,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家庭养老政策变得更加人性化,因为家庭养老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让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还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于“4-2-1”的家庭结构有着很好的规避责任的作用,家庭力量不足以完全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需要社会的帮助。尽管家庭的力量起到了照顾老人的主要作用,但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在社会整体上是一种不仅由家庭成员承担参与,社会上的非家庭成员等多种照顾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对一位老人的家庭照顾是一个多因素和多人力投入的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专家主要分为两派:原新、姚远、李桂梅等专家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中国子女在“4-2-1”的代际关系下子女可以很好地赡养父母。比如,原新就认为,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年龄、人口和支持关系的分析足以推论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巨大多数子女可以完成责任。(原新,2004)姚远认为寻找一个普适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数量(家庭支持角度),二是老年人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老年人的需求角度)。姚远将前者称为“工具标准”,后者称为“理性标准”。从中国历史上看,维系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是“工具标准”,强调子代对亲代的责任,强调子代能为亲代做什么,而不在意亲代需要什么,所以子女数量在影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而现代中国支持家庭养老的不只是“工具标准”,还有理性标准。首先,家庭功能的外化降低了家庭养老中子女数量的权重;其次,老年人自身要求的展现减弱了家庭养老中子女的作用老人的观念。

乐章、陈璇和风笑天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比较综合观点并不乐观,对行为对象的关照比较全面,整个研究大体从经济保障、日常生活照料、精神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家庭养老问题。

首先是经济保障,子女面对“4-2-1”代际结构时在“反哺”老人、满足自己需要、哺育下一代这三项选择的时候不得不有所放弃。家庭养老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退休金与养老保险金,以及子女提供的包括情感和日常照料的资源。往往这种情况会使老人生活质量下降。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老人将成为独生子女在机遇面前沉重的包袱,加大他们的机会成本。分家不分居的居住方式越来越多,日常照顾只能体现在“看望”上,周密的照料几乎将不可能。保姆产业也因此而兴起。

再次是在精神方面,社会交往频率的降低将使老人更加孤独,家庭养老导致的老人式微和多个老人的养老期望同时被一家所需求难以满足时不可避免产生空虚感。

(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专家对于家庭养老也是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如:谷德、莱韦、帕森斯)属于西方的传统认识,崇尚民主自由,社会养老能力和意识较强,但家庭养老意识较弱,父母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双方都是单独居住,外国一般不会拥有三代同堂的局面;并且在法律方面,外国——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抚养义务,子女不对父母具有赡养义务;西方家庭养老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之后,强调工业化和核心家庭能力(谷德,1963;莱韦,1965;帕森斯,1949),或者强调不同家庭制度连续性的历史比较研究。他们都有一个隐含的共识,即父母权力(尤其财产控制权力)的削弱将导致家庭养老制度的式微。集体认为子女对于父母是不会进行反哺的。不管是出于自私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

第二派则认为是在父母抚养子女的同时,子女应该反馈父母相应的资金作为补偿,如戴蒙得和舍布卢姆证明存在这样一种数学假设:如果老年一代遵守社会合同缴纳养老保险,那么年轻一代也会遵守合同,继续完成这个博弈,并且通过年轻人纳税进行反哺,而向老年一代做出贡献。在微观中表现子女对父母在金钱方面的供养,这种理论支持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并且这种反哺是基于父母对于子女的代际间相互帮助。

第三派认为存在父母和子女的必然互动,于中国思维基本相同,(如:奎恩、罗恩等)在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涉及了父母与子女的互惠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等传统文化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照顾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较明显的影响。

2。家庭养老的意义

(1)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大部分老人和家庭所认可与接受的

在我国,老年人退出生产领域后,基本不再创造物质财富,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可从子女那里获得吃、穿、住、用等生活资料。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照料。老年人生理机能老化,体质减弱,有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养老便于子女的精心敬养和护理,老年人一生辛辛苦苦地抚儿育女,晚年得到子女的赡养照料,这也是他们应得到的回报。精神生活可以得到慰藉。老年人长期同子女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减少了晚年的孤独和寂寞,享受儿孙绕膝之乐。

(2)家庭养老对我国的养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基础差,社会保障制度转轨难。从城市来看,社会养老目前遇到新问题。例如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受到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好时差等,某些依靠退休金的老人不得不重新转向依靠家庭。从农村来看,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社会养老的发展。农业经济受自然条件所限具有不稳定特点,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度比城市大得多,过程也长得多。

社会养老费用极高,而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国家能够用来支付社会保障的资金还十分有限,还不能兴建充足的社会保障设施。

(3)家庭养老对传承我国“孝廉悌义”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孝道的传承以及中国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了一个关系着中国社会进步的问题,中国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人口数目,人口老龄化进度不断加快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等态势。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是,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据社科院权威发布,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变为世界第一,超过日本。到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养老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我们没有完全安排好老人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将面临着全民族的质疑,这是每一个人关心的问题。

二、家庭养老老人的结构

1。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群体,或许由于通过字面就很容易理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失独老人即指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这里的老人可以是一对夫妇,也可以是独身老人。失去的形式多为独生子女死亡。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近年来“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开始出现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计划生育的负面作用和如何应对引起人们的思考。在中国至少有100万个这样的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在这样的家庭中几大挑战同时存在,养老、精神疾患、返贫等。

2。空巢老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