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人沟通技巧和方法 > 任务二 掌握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第2页)

任务二 掌握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第2页)

当老人出现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的时候,他们的生活需要依赖家人、保姆甚至社会予以照顾,在这个时候老人觉得自己所拥有的除了赖以生存的有限的资产以外,已经没有什么了。这时,老人对自己的财产看得非常重,生怕有一天自己的财产被别人夺走后自己将无法存活,自己将无人照顾,他们所依赖的家人、保姆和社会也将会敬而远之,所以这时的老人就会变得不信任人,甚至自己的家人,把财产看得比亲人还重。农村老人因为失去劳动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完全依靠子女,如果农村老人再成为寡居老人或者失独老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这部分老人就会变得对社会不信任。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一方面有依赖子女的照顾,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把自己“抛弃”。表现出既依赖又不信任的矛盾心理与行为。

二、家庭养老老人的沟通技巧

1。接纳与倾听

从医学的角度认为:多说话有益于老人的健康,可以延缓老年人大脑的衰老,预防老年痴呆。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多话是他们健康的标志。因此面对老人的多话,我们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倾听。不论是子女还是其他的年轻人,都要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学会倾听,做老年人忠实的听众,听他们唠叨自己的过去,唠叨我们的不是,让他们唠叨完后变得心情舒畅。不说话的老人他们往往将不顺心的心事埋在心里,日积月累容易导致神经系统的防御功能和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让疾病乘虚而入。同时老人还会经常出现自言自语的状态,这也是老人的正常现象,他们的自言自语可能包括过去经历过并对自己影响较深刻的人、物和事,现在正在思考着的问题,以及对某事物或对自己某种言行进行申辩或解释,他们一方面为摆脱孤独与寂寞,从自己讲给自己听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言自语还可以左右人的体温,促使人体激素的分泌,刺激末梢神经,收缩血管而影响血液循环。

2。闲聊

在家庭中与老人进行沟通时,闲聊是一种排遣老人寂寞与孤独的最好方式。所谓闲聊,就是不设定话题的聊天,闲聊是在一种宽松悠闲的气氛中进行,可以聊人生百态、吃喝玩乐,有兴趣聊什么就聊什么,高兴聊什么就聊什么。聊天的内容有高兴的,也有不高兴甚至是感觉愤懑的,无论聊什么内容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都容易出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会对愉快的事情表现出热情与积极,而对不满的事情表现出宽容与接纳。

3。同理心

在家庭养老中,有的老人会带着家长式的口吻与我们进行交流,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中心,是权威;也有的老人会以探寻的口气与我们交流。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感受。将心比心,人之常情,就是将自己当成是当事人去理解当时当地的感受。

一位老人,一到周末就打电话把孩子们都叫到身边来,如有人违背,就会大吵大闹。这时在与老人沟通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体会老人的感受“老人可能一周没有看到子女和孙子了,非常想念大家回来聚聚。老人可能一周都没有好好吃一顿自己认为可口的饭菜了,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一次可口的饭菜解解馋”。这样可能在沟通的时候可能更会得到老人的认可。

4。默默地陪伴

有的老人可能因听力和语言方面受到损伤,行动也变得不方便,他们可能很久都没有走出过家门,每天面对着枯燥乏味家庭空间,仿佛让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孤独与寂寞,失望与烦躁,有的老人可能是因为失独、丧偶让他们脱离了原有的人际圈子,他们因此而伤心、恐惧、失落与不满。此时我们可以默默地陪伴在他们的身边,为他们带去无声的力量。

一位老妈妈,听力下降,视力模糊,因此心里产生了社交恐惧,不愿意出去与同龄人聊天,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缺陷而嘲笑自己,整天待在家里不愿出去。当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就一直不停地在孩子们的耳边诉说在家里的种种不适。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理解老人的这种状态,这时候只要默默地陪在她的身边,认真地听她的诉说,她就会感到被理解与欣慰。

5。尊重

老年人对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因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降低,心理障碍增加,会常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胁。被人尊重包括被人认可、受重视、有一定地位和尊严、有好的印象和受人爱戴等。所以在老人面前,首先要尊重他们,主动地招呼他们,细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想办法克服他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6。乐观的态度

都说一个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会感染周围人们的情绪,因此与老人沟通的过程中,乐观积极的态度会为老人带去正能量,让他们产生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构想的一篇小说,或是一场戏剧,自己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际云卷云舒。”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守住乐观的心境呢?为老人带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比为老人送去补药还要重要。

五年前,在某医院的神经内科,住进了两位中风的老人,一位乐观积极地面对医生护士的医疗与康复,家属也积极地配合,而另一位老人却整天唉声叹气,感觉生命即将逝去而自卑自怜,子女也不懂得如何营造宽松祥和的氛围,老人因此被动地接受医生护士的治疗与康复。结果乐观的老人很快出院,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到现在还健康地生活着,而且生活基本能自理。而悲观的那位老人,在医院里住了很久才出院,出院后就一直卧床不起,没过两年就去世了。

课堂互动

1。将班上的同学分为两人一组,其中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空巢老人王大爷,另一位同学扮演社区工作人员小刘。

2。王大爷今天闲来无事,去到社区,一见到小刘就开始数落子女不孝,说子女一周都没有回来看他了,是不是不管他了。

3。这时小刘开始与王大爷进行沟通。

4。互换角色相互体验。

拓展阅读

失独老人迫在眉睫的精神慰藉:全社会要营造关爱的环境

近年来随着失独问题的逐渐凸显,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

但是,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所以相比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误解与歧视。

10年前,一场车祸让刘秀兰独子小伟英年早逝,然而让刘秀兰没想到的是丈夫在儿子去世半年之后就跟她提出离婚,分崩离析的家庭悲剧交织在一个中年妇女身上。

“当时甚至想过自杀,因为我觉得周围都是歧视的目光。”虽然已经过去了10年,但是提起自己的遭遇,54岁的刘秀兰还是泣不成声。

从事近十年失独群体研究的苗霞说,在她接触到的案例中也出现过很多失独者遭遇社会歧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失独妈妈”甚至会被戴上“克子”“克夫”的迷信帽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独群体中的个体差别性无疑增加了精神救助工作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失独者进行精神救助前,怎样保证救助工作科学有效就更显重要。

“很多失独者不再愿意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所以要对失独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同时还要编写这方面的教材对基层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

苗霞认为,国家的政策不可能细致到对每个个体给予针对性的关怀,所以一方面学术界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另一方面,民间团体和社区工作者要针对失独者不同的境遇进行的个性化的志愿服务。

“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它是个社会问题。”苗霞说,整个社会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关怀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文中受访的失独者均为化名)

(http:s。gn201207-034004260。shtml)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