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最近10多年来空巢家庭一直呈增多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3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
另据有关部门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大城市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年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年总数40%以上。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注释2)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即15。
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年户占11。46%,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占11。38%。地区之间的差异悬殊,有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户的比例,山东省最高,达到36。05%,其次是浙江省,达到35。12%,均超过13,上海29。37%、天津28。2%、黑龙江27。21%、辽宁27。08%、山西27。00%、河北25。39%及北京25。00%的比例也超过或达到14。
3。寡居老人
当人进入老年期以后,难免会出现老年丧偶的情况。当配偶去世后,老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这就是所谓的孤寡老人,保健专家指出,这种心理使老人死亡率高。研究人员推测引起“寡居效应”的原因是悲伤,或是长期照料生病的配偶,导致老人自己也患上疾病,还有种可能是因为一方病情的加重,另一方疏于关照自己的健康状况,导致其原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这项新研究所选取的数据资料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健康与退休状况研究”,它调查了2。6万多名50岁以上的美国人,每两年进行一次。研究人员把关注重点放在了1998年结婚的12316名参与者身上。
结果显示,在失去配偶之后,有50人在3个月内死亡,有26人在3~6个月内死亡,还有44人在6~12个月之间死亡。平均来看,这一效应在配偶去世后的头三个月内最为明显,寡居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了66%。
因此,为避免“寡居效应”的发生,家人和朋友应当为幸存的老人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关怀、支持、帮助和照料,特别是配偶去世的头三个月内。
保健专家温馨提醒,孤独的心理使老人死亡率高。所以为了避免寡居效应对老人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要注意关心老人丧偶后的生活,特别是配偶去世的头三个月内,包括物质和心理方面的关怀。
4。正常老人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正常老人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并非只关注生理上的健康,而是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生物-心理-社会学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正常老人也就是指老人身体健康,心理、家庭与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
课堂互动
谈谈自己身边的家庭养老老人是属于哪种情况的老人。
拓展阅读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凸显救助机制需重视精神慰藉
近日,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的热议,“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舆论关注。然而,社会中还有一种“空巢”,它们“空”的原因并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而是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这个国家和社会给他们多一些保障与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他们。
失独家庭数量庞大“我们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7月1日,在北京瑞普华失独老人救助基金启动仪式上,来自北京东城区的孙英作为失独家庭的代表领到了一笔救助款。虽然当天的主办方特意为失独者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但是坐在会场第一排的孙英一直低着头,不时用手绢擦拭眼泪。
孙英今年55岁,1997年,她时年18岁的独生女儿因病去世。女儿的离去让当年光荣的“三口之家”瞬间变成了孤寡户,原本的性格开朗的孙英也在无尽的悲痛中变得少言寡语,甚至自闭自卑。
“自那之后,我和丈夫平时就很少出门,害怕与街坊邻居聊天,15年来都是这样。”孙英说,孩子去世后自己的精神就极度敏感和脆弱,甚至听见邻居跟孩子打电话自己都会大哭一场,而这样的丧子之痛,随着年纪的增长也越来越深。
孙英的遭遇在中国已经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剧,在人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
在中国,像孙英这样的失独家庭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对他们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插队,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也遭遇过下岗。但是与同龄人相比,我们这群人唯一的孩子也没有了,现在面临养老,没人为我们着想。”孙英说,他们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
失独者养老问题凸显,专家称政府应出台帮扶办法
中国社会正在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从传统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之后,他们就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但是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并不完善。
在2001年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但是有法律专家分析,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
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一至两百元,但在年龄方面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刚刚过去的6月,施行16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迎来首次修订,中国的养老问题再次提上国家议程。而这份大规模扩容的修订草案并没有给予数量庞大“失独老人”特别的关注。
对于失独群体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认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开展对失独家庭的调查,了解他们实际困难和诉求,政府部门要出台失独帮扶政策,只有政策才具有稳定性和普惠性。
伊密表示,失独家庭是整个中国老龄工作中的新问题,国家的老龄政策也应该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出台相应的帮扶方法。
“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失独者在一起生活,他们彼此心里才会消除芥蒂,但是具体怎么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政府的探索和磨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原副会长苗霞说,如果把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研究好,解决好,对于中国的全民养老就有开拓意义。
(http:s。gn201207-0340042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