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人沟通技巧和方法 > 任务二 学习人口老龄化理论(第3页)

任务二 学习人口老龄化理论(第3页)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2。社会人口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统计方法,当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国际老龄化社会实践的轨迹表明,老龄化的影响不可忽视。1830年法国率先进入老年型国家。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进入老年型国家;此后,北美、日本、澳大利亚也陆续走进老龄化国家行列;到20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全部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是意大利和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9%,其次是希腊、德国、西班牙、瑞典,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例平均为15%。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2020年)、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年~2050年)和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2100年),那时老年人口规模将从峰值4。37亿回落并稳定在3亿到4亿左右。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确实是各个国家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造成的。

三、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联合国人口司发布了截至2006年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及世界各国和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数据。

1。2006年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1)据官方统计,2006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88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目前,世界上一半多的老年人生活在亚洲(占54%),其次是欧洲(22%)。

(2)2006年是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

(3)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化。2006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3%,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0%。百岁以上老人也将从2006年的28。7万增加到2050年的370万,多达13倍的增幅。

(4)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大于男性,所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男女性别比例是82∶100。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只有55∶100。

(5)独居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4%。独居的女性老人比例为19%,明显高于男性的8%。发达国家独居老年人比例为24%,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7%。

2。世界各国和地区老龄化程度

由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老龄化程度数据中可以看出:

(1)目前世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是日本,达到了27%。其次是意大利和德国,分别为26%及25%,且这三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

(2)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20%以上的国家有27个,其中19个为发达国家。

(3)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0%以上的国家有74个,10%~20%的国家47个,发达国家13个,占27。66%。

(4)老龄化程度10%以下的国家有118个,均为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均在10%以上,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据统计近年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加深的速度明显比发达国家快很多。人口老龄化这一最开始主要涉及发达国家的问题,如今在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突出。

3。发达国家老龄化状况

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正在加剧。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发达国家平均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达到15。9%。其中,日本的老龄化率为世界最高,达到23。0%,意大利和德国均为20。4%,其次是瑞典18。2%、西班牙17。0%、法国和英国16。8%。美国为13。1%,在发达国家中较低。

四、我国人口发展状况

1。人口的发展和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高死亡和较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年龄结构年轻,不存在老龄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经济开始有较大发展,但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在前一段时间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因而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未出现老龄化的迹象。1953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7。4%,1964年为6。1%(同年度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4。41%和3。56%),这表明,老年人口比例实际上在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从70年代起出生率开始下降,从而使人口年龄结构逐渐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

2。老龄人口的发展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3。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概莫能外。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和趋势,受到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影响。我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和流动规模较小,对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不大,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高水平向低水平的迅速下降是引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生育水平的下降,使得新生人口规模缩小,低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对减少,相应地加大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又使得老年人的规模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可以说,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只是出现时间早晚、进展速度快慢、程度高低有所差异。在我国即使没有生育政策的干预,人口老龄化也终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

(2)控制人口数量与延缓老龄化进程是两难抉择,只能统筹解决。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庞大、分布不均、素质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放在解决各种人口问题的首要位置,是符合国情的选择,是一种客观要求。但控制人口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会提高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于这种两难抉择,我们只能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案,而不能顾此失彼。3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密切关注并着力解决包括老龄化在内的各种人口问题。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我国人口战略的核心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数以亿计人口尚未进入老龄阶段,但中共中央在1980年发出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对严格控制人口的后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有所预见。这一阶段,由于实行了有效的控制生育政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生育率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总和生育率由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初的5。8%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更替水平(2。1%)以下。

第二阶段:2000年,当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时颁布了两个决定。3月,做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之后,鉴于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和紧迫性,又于同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三阶段:2007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将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道提出来。这个过程说明,党和政府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关系的认识是清醒的、及时的,也是高瞻远瞩的,做到了全面安排、统筹解决,决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国计划生育全然不顾及后果”。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同总和生育率处于1。8%上下、略低于更替水平,是我国逐步实现人口规模相对稳定的数量界限。但我国现实的人口情况是: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人口的惯性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出生率反弹的危险还不能排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万~1000万人。”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表明,人口惯性增长的转变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国家可能长达半个世纪以上。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已不同于实行计划生育以前的人口问题,除了人口数量依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外,人口质量、结构、流动迁移等问题比以前更为复杂多样,也需要得到充分关注。如果不能把低生育水平稳定住,解决各种人口问题会更加困难。人口规模的稳定是我们工作的关键所在;生育率达到并在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是人口规模稳定的前提。只有如此,中国人口达到零增长的目标才可望也可即。这就要求我国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归罪于计划生育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老年的人口,都是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就存在的人口,是过去高出生率和人类寿命延长的结果。计划生育的影响只体现在减少了出生人口数量,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从长远来看,计划生育有助于减少未来老年人口的数量。因为现在新出生的人口少,60年后的老年人口就少。必须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并不意味着生育水平越低越好。因为过低的生育水平会进一步加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造成未来社会中老年抚养比过大,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既要控制人口规模,又要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要通过持续监测生育率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适龄人口的生育水平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