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护理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或护理人员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4。具体方法及操作要点
(1)手膝位平衡练习:双膝跪在**,双手撑于床面(4个支撑点),躯干腾空。躯干先向前摆动,再向后摆动,交替进行。然后躯干先向左侧摆动,再向右侧摆动。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也可以增加难度。先抬起左手向左前方伸展(3个支撑点),再抬起右手向右前方伸展,交替进行。如再增加难度,则可在先抬起左手的同时,伸直右腿腾空(2个支撑点),再抬起右手同时伸直左腿腾空。以上每个动作都要维持2秒才能还原,以10次为1组,每天2~3组。
(2)坐位平衡练习: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两脚分开踏在地面上。双臂向两侧平举或交叉抱于胸前,躯干先向左侧摆动,维持2秒后还原,再向右侧摆动,交替进行;或先向前摆动,再向后摆动,交替进行。如能顺利完成这项练习,可以增加难度,使两脚悬空,重复躯干前后和两侧的摆动动作。以10次为1组,每天做2~3组。
(3)站位平衡练习:站在床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向两侧或向前平举,身体先向左侧摆动,维持2秒后还原,再向右侧摆动;然后身体先向前摆动,再向后摆动,10次为1组,每天2~3组。此后,可以逐渐将两腿向中间靠拢,以增加锻炼难度。
(五)协调性训练
协调功能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主要协调各组肌群的收缩与放松。协调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
1。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要进行相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
2。基本方法分类
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上肢着重训练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反应的速度。比如:上肢交替上举、指鼻练习、敲桌练习等。下肢着重训练下肢的灵活性和正确的步态。比如:交替屈髋、交替伸膝、原地踏步走等。训练顺序是:(1)先易后难,由慢到快;(2)从单侧到双侧;(3)从对称运动到不对称运动;(4)卧位—坐位—立位—步行;(5)从睁眼到闭眼。
3。护理注意事项
(1)协调功能训练适用具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前、训练中要注意协调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订或修改训练方案;
(4)协调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的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其他训练。
4。具体方法及操作要点
(1)肩绕环:由直立双臂上举开始。一臂直臂向前、向下、向后、向上画圆摆动,同时另一臂向后、向下、向前、向上画圆摆动,均以肩关节为轴。依次进行。
(2)纵跳:双脚并拢手弯向上跳。
(3)前后跳:双脚并拢手弯向上跳,但向前与向后跳。
(4)转向跳:双脚并拢手弯向上跳,但跳起后转向180°着地身体与双手要去维持平衡,可向左与向右跳。
(5)游戏练习法
①追逐练习
把练习者分为两人一组,一方任意先跑,另一方追逐,开始前保持3~5米间距,追上拍肩后交换练习。
②推拉练习
把练习者分为两人一组,站在直径为2。5米圆圈内,双方允许使用推拉办法,一脚出圈者为负方。5~15次为一组,练习2~3组。
③触摸练习
把练习者分为两人一组,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用手触摸对方肩部,可以利用步法移动躲闪。
(六)体位转换训练
体位转换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翻身法,起床法,移向床头法,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位、轮椅与床、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等。包括主动体位转移、助动体位转移、被动体位转移。患者因某种原因伤、残后早期多处于卧床状态,在这个时期进行定期的体位转换和正确的体位摆放,能够显著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因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最大限度维持各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长期护理成本。
1。基本方法分类
(1)主动体位转移:是指患者不需要任何外力帮助,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生活活动的需要,或者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能力转换移动,使身体达到并保持一定的姿势和位置。
(2)助动体位转移:是指患者在外力协助下,通过患者主动努力而完成体位转变的动作,并保持身体的姿势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