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神经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图2-1人体的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1。中枢部分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1)脑(Brain)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脑包括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其中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素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
(2)脊髓(SpinalCord)人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形)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随个体发育而有所不同,成人终于第一腰椎下缘或第二腰椎上部(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临**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图2-2脊髓横截面图
2。周围神经系统
又称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例如,外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把感觉信息传入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发出的指令信息传给效应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送的,而神经冲动就是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生物电变化,是神经兴奋的标志。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1。神经元的构造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神经元的胞体(Soma)在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其形态各异,常见的形态为星形、锥体形、梨形和圆球形状等。胞体大小不一,直径在5~150微米之间。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胞体的结构与一般细胞相似,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1)细胞膜:胞体的胞膜和突起表面的膜,是连续完整的细胞膜。除突触部位的胞膜有特异的结构外,大部分胞膜为单位膜结构。神经细胞膜的特点是一个敏感而易兴奋的膜。在膜上有各种受体和离子通道,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构成。形成突触部分的细胞膜增厚。膜上受体可与相应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结合。当受体与乙酰胆碱递质或γ-氨基丁酸递质结合时,膜的离子通透性及膜内外电位差发生改变,胞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活动:兴奋或抑制。
(2)细胞核:多位于神经细胞体中央,大而圆,异染色质少,多位于核膜内侧,常染色质多,散在于核的中部,故着色浅,核仁1~2个,大而明显。细胞变性时,核多移向周边而偏位。
(3)细胞质:位于核的周围,又称核周体,其中含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丰富的线粒体、尼氏体及神经原纤维,还含有溶酶体、脂褐素等结构。
神经元的突起是神经元胞体的延伸部分,由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1)树突(Dendrite):是从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胞体起始部分较粗,经反复分支而变细,形如树枝状。树突的结构与脑体相似,胞质内含有尼氏体、线粒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元纤维等,但无高尔基复合体。在特殊银染标本上,树突表面可见许多棘状突起,长0。5~1。0微米,粗0。5~2。0微米,称树突棘(Dendritie),是形成突触的部位。一般电镜下,树突棘内含有数个扁平的囊泡称棘器(Spius)。树突的分支和树突棘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
(2)轴突(Axon):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胞体发出轴突的细胞质部位多呈贺锥形,称轴丘(AxonHillock),其中没有尼氏体,主要有神经原纤维分布。轴突自胞体伸出后,开始的一段,称为起始段(I),长15~25微米,通常较树突细,粗细均一,表面光滑,分支较少,无髓鞘包卷。离开胞体一定距离后,有髓鞘包卷,即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末端多呈纤细分支称轴突终末(AxonTerminal),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接触。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Axolemma),轴突内的胞质称轴质(Axoplasm)或轴浆。轴质内有许多与轴突长袖平行的神经原纤维和细长的线粒体,但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因此,轴突内不能合成蛋白质。轴突成分代谢更新以及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均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突内微管、神经丝流向轴突末端。
2。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3类。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在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内。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不远处分两支,一支至皮肤、运动系统或内脏等处的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双极神经元:由胞体的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为树突;另一个为轴突。多极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胞体主要存在于脑和脊髓内,部分存在于内脏神经节。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3类。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起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三)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称神经纤维(Nerve-fibers)。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鞘状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是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四)突起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该接触部位的结构特化称为突触(Synapse),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长而分支少的是轴突,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是树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