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步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发生器质性的病变,生理机能也随之衰退影响正常的生活。退休、丧偶、患各种慢性病也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的心理变化与自身的生理条件、生活环境、社会变化、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心理老化与生理老化不同步。老年人的身体衰老,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有的老年人奋进,在老年仍有建树,而有的老年人则比较颓废。
2。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老年人个体的心理特点有密切联系。勤于用脑智力衰退的速度比懒于用脑慢,情绪稳定开朗乐观的老人智力衰退速度比较慢;反之则快。
3。心理变化个体差异较大。遗传、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老年人心理变化有较大的差异。
4。心理发展的潜能和可塑性。老年人心理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正确引导可对其产生一定的正面作用。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生理功能的衰退。步入老年,听觉视觉衰退、感觉运动迟缓、记忆力下降、精力和体力的不足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导致老年人悲观、孤独、消极情绪。
2。经济状况。老年人的经济主要靠自己劳动的收入和儿女的供给,对于经济收入不多社会地位不高的老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角色转变。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里不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离退休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有些老年人从以前的忙忙碌碌转变为平淡,加之离退休后社会地位的改变难以适应,使老年人产生了失落、抑郁、无用感的心理变化。
4。疾病的损害。老年人长期患病或身体有伤残的,治疗过程漫长,效果缓慢造成部分老年人经济困难感到治愈希望渺茫,产生消极情绪使老年人疾病加重而影响心理健康。
5。死亡临近的影响。主要有理智型、积极应对型、接受型、恐惧型、解脱型、无所谓型6种心理表现。
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康复护理
(一)离退休综合征
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观、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1。发生离退休综合征的原因
发生离退休综合征有多种方面的原因,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失落感。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失去工作,也失去了权力地位、金钱、人际关系,说话不管用了,求人办事难了而发出老而无用的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会使老人觉得年老就意味着丧失。
(2)孤独感。由于退休老人的社会活动减少了,活动范围变狭窄,特别是儿女在外地、丧偶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存在表示怀疑甚至是绝望。
(3)空虚感。老年人在离退休前有事业、有追求、有精神寄托,不会有空虚感;而离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感兴趣的活动少,就会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产生消极情绪,加速老年人的衰老,如果这种空虚感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老年人失眠,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悲观绝望,甚至自杀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焦虑感。焦虑感是指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会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产生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引发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怀旧感。怀旧感是指个体面对老年期的处境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的故人故物怀念留恋的一种心理体验,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有这种心理状态。有些老年人通过回忆使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使自己身心愉快,有些老年人习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难以从现实中解脱出来;还有些老年人过分怀旧,尤其是丧偶老人沉浸在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中,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2。与离退休综合征密切相的因素
主要与老年人的个性特点、有无思想准备、个人爱好、人际关系、职业性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大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3。离退休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衰老是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离退休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的一种手段,老年人在心理上要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因此老年人在离退休后要消除“老而无用”“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如果离退休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充实离退休后的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3)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灵活运用,延缓智力衰退;一方面老年人通过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兴趣,寄托精神。
(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6)生活规律,做好保健。
(7)药物和心理治疗。当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切忌讳疾忌医。对患失眠,焦虑不安的离退休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的服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