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方法,主要为:观察法、功能性评定及平衡仪测定三类。
(1)观察法:常用R检查法和强化R检查法。①R检查法是指受试者双腿并拢直立,观察在睁眼、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情况;②单腿直立检查法是当受试者单腿直立时,观察睁眼、闭眼时维持身体平衡时间的长短,最长时间可维持3检查法是受检者双足一前一后,前脚跟紧挨后脚尖,观察在受试者睁眼、闭眼时身体维持平衡时间的长短,最长时间可达60秒。此法过于粗略简单,缺少量化,但通过此种方法可对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粗略的筛选,因此在临**有一定的应用价值;④跌倒危险指数主要用于老人检查,受试者采取站立位,腰部系一根皮带,后有一根拉绳通过后面的滑轮,施加一定的重量,在规定的高度自然下落,造成给受试者一种突然向后的拉力,观察其反应。
(2)功能性评价:即量表评定方法。目前临**常用平衡功能评测:①Fugl-Meyer评价表,详见表3-6;②Berg(BergBalanceScale)平衡量表,此量表包括独坐到站立、独立坐、上肢前伸、单腿站立、转身向后看、站位从地上拾物等14个项目,每个项目0~4分,最高56分,测试者应在20分钟内完成。当结果为0~20分代表平衡能力为坐轮椅,21~40分代表平衡能力为辅助步行,41~56分代表平衡能力为独立行走。总分<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见表3-7。
表3-6Fugl-Meyer平衡量表
表3-7BergBalanceScale评分标准
续表
续表
续表
(3)平衡测试仪评定: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发展较快的定量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包括静态平衡测试和静态平衡测试服。整个系统由压力平台即压力传感器、显示器、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构成。压力平台将记录到身体的摇摆情况并将信号输入计算机,同时经过特定软件对信息的分析,实时描记压力中心在平板上的投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将结果以数据和图的形式显示,故也称计算机动态姿势图。
(二)协调能力评定
1。概念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和控制的运动能力。要完成运动的应要求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等几个方面。协调是完成精细动作的必要条件,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
与平衡控制相似,保持身体协调也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输出三个环节的参与。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躯体感觉,而前庭系统起的作用不大;中枢整合主要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小脑受到了损害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
2。分类
参与协调控制运动的中枢神经部分为: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所以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可将共济失调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损伤后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2)大脑性共济失调:①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小脑桥束病变。临床表现同小脑共济失调相似,如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强握反射等,比小脑病变的症状轻;②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③颞叶性共济失调:表现较轻,可程一过性,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是由于脊髓后所病变造成的深感觉障碍,从而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临床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时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如踩棉花似的行走,并需要视觉补偿,常常低头目视地面行走,黑暗中则不能行走。检查时会发现有振动感觉、关节位置感觉消失、闭目难立(R)呈阳性。
3。协调的临床分级
Ⅰ级:正常完成;
Ⅱ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Ⅲ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Ⅳ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但不能完成;
Ⅴ级:不能完成活动。
4。评定方法
主要是观察受试者,完成动作是否直接、精确;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加速度时是否影响运动质量;进行活动时是否有与身体无关的运动;闭眼时是否影响运动质量;共济失调是单侧性的还是双侧性的;什么部位明显等。
(1)上肢功能协调评定:所有方法应都是在睁眼下和闭眼下分别测试。常用方法有:①指鼻试验:让受试者时肩外展90度,肘伸平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同时可改变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②指对试验:评定者和受试者相对而坐,评定者伸出食指,让受试者的食指去指评定者的食指,评定者可改变自己手指的位置来评定受试者对改变方向、速度和距离的应变能力;③对指试验:受试者,用自己的拇指去接触其他手指并加快速度;④轮替试验:受试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翻转;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替转动;⑤握拳试验:握拳和开拳交替变换,可加快速度。
(2)下肢协调功能评定:常用跟-膝-胫试验,受试者采取仰卧位,先将一侧下肢抬起,再将足跟放在对侧下肢的膝部,足跟沿胫骨向下滑动。
五、步态评定
步态是指人行走时的姿态。正常步行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脚支撑、迈步。
(一)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是指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一般成人步态周期为1~1。32秒。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势和位置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势和位置的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每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Phase)和摆动相(SwingPhase)。支撑相是指步行中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时间,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约占一个步态周期的60%。摆动相是指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时间,即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单位为秒,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详情可见下图)
(二)步态分析常用参数为
1。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紧接着对侧足跟着平均距离。正常值50~90厘米;
2。步频:行走时每分钟迈出的步数。正常人在95~125步分;
3。跨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距离,通常为单步长的两倍;
4。步速:是指每分钟行走的距离。正常值为65~100米分。临**一般让受试者正常速度步行10米的距离测量所需时间,按照公式计算出步行速度(步行速度=距离时间)。正常人为65~100米分。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
常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临床分析大多采用观察法和测量法,实验室分析一般借助于步态分析。
1。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