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专业发展之路,感受幸福职业人生
主讲人:国秀华老师整理:陈晶
人是在不断挣脱原有束缚的过程中成长的,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经历了痛苦之后才能体验成长的幸福。今天我要讲的是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经验也有教训,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吸取经验教训,让大家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更顺畅。
我是一位没有专业起点的老师,是在“**”中成长的。1974年插队回京,当时只有“文革”期间的初中水平。当时幼教的地位还处于“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的阶段。北师大幼儿园当时的情况是硕士生当园长,有三个大学生和很多优秀的老幼师做教师。而且,在插队回来的人中也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才。当时自己的条件最差,感觉自卑,因此,我找到园长和领导要求调离,但都被婉言谢绝了。
人要适应社会,不是让社会适应人。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我留了下来,并树立了自己的信念,“既然调不走就要好好干,一定能干好,但是要努力。”
一、沐浴师大园风,奠定专业信念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个单位的文化对个人的成长作用很大。北师大幼儿园有着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点。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和年代,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但北师大幼儿园的教师们却认真地关注着“如何上好每一节课”。为备好课,教师们周日下午都要回到园里备课、练琴,园长更是坚持每天下班吃过晚饭后八点回园看书至十点。
要关注周围人的言行,并不断去思考为什么,才能分析判断和吸纳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她们已具备了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能如此投入地学习?”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困惑,1975年,我参加了园长组织的知青培训。园长请来教授为我们开展讲座,请来小学美术教师给我们培训美术技法。培训让我对幼教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幼教工作的内涵如此丰富,是有学问、有规律的,是需要学习、需要知识的。
这时,我的专业信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既然调不走,就要调整心态、端正态度、把握时光、从头开始,做个好老师。有了专业目标,学习也更加努力了。“自己天资不够,起点低,怎样才能赶上大家?”勤能补拙,只有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用更大的努力去提高。就这样,我从一个不安于工作的人变成了一个踏实工作的人。
二、刻苦学习,夯实专业根基
(一)勤奋学习,获得自信与机会
我告诫自己,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愿意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于是,我白天拼命工作,当时带56天大的婴儿,每天早来晚走,什么活都抢着干,是一个很勤快、不怕脏的老师。
要做个好老师,行为一定是全方位的。晚上刻苦学习,每周一、三、五补文化课,休息日中午参加园内的专业培训,还常常到图书馆借书回来看,帮助自己理解老师讲的知识内容。就这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青中的中下等一跃到了前三名,建立了自信,逐步确立“经过努力你是行的”这样的信心。这时,园长选出知青中的前四名,奖励我们向韩德常老师学钢琴,每周学两三个曲子。四个人中有的有基础,有的有相貌,自己又是条件最差的。勤能补拙,我每天练琴三小时以上,早上七点半上班前弹一小时,晚上下班上完补习课再弹到十点,两年后,自己可以弹琴上音乐课了。
工作之初的经历使我懂得,只要有了目标,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就能成功。人不怕起点低,但一定要有理想和追求,有生活和工作的目标,一定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机会是给不断努力的、有准备的人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专业发展又上一个台阶
专业的园长知道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第一位的。1978年,第一批大学生进校,园长又把幼儿园中的前三名送入大学学习。大学的学习,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讲完“三学”,进行讨论后,教师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分析;讲完教法,教授又给备课,让我们上观摩课,再进行点评。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实践,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帮助我形成了分析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的学习让我的视野有了宽度,思想有了深度,分析有了厚度。更让我感到了幼儿教育的渊博,幼教知识的深度,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文化底子不行。于是,我又在自己孩子两个月时,通过了四门考试,考入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接触各种文学作品。
我的体会是:要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视角更高、更宽,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也都会改变,人生也会更扎实。要珍惜在班上的每一天,认认真真工作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每一天的积累都是给自己的,既能不断丰满自己,也不荒废孩子们的时光。学习使人充实与进步,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改进工作实践,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所有你的积累。自主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学以致用,大胆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
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对外观摩开放多了,自己也更自信了。但是外宾在观摩后的谈话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次外宾参观后说:“中国的孩子怎么那么听话,画的画一模一样。”我的心里很不舒服,也很困惑:“我们怎么了?”于是,我积极参加各种会议,看到了外国孩子们的画,他们的绘画作品真的各不相同,这更加引发了我的思考:真的是我们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吗?不好在哪儿?为什么呢?
带着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以了解各方的认识,一本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美术教育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孩子像复印机一样复制着老师的作品,孩子的画都和老师一样。”“中国的教育是教师中心,教师是太阳,孩子都围着太阳转。”但是,什么样的才是对的呢?我又看了很多书,《小学美术教育》《美学论》等,一定要找到根源。在书中我看到“真正的美术教育是以孩子的自我感受为目的、为核心的。”对比分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敢画?我感到有了初步的答案:我们的美术教育都是让孩子临摹教师的作品,成人娴熟的线条对孩子是多么大的压力。
既然临摹的教法是一种心理压力,那么“怎样改变自己?改变孩子的绘画?从哪儿改变呢?我不示范,又要让孩子学,怎么办?”经过思考我开始了改革线条画的探索。以画球为例,我让孩子的绘画过程经历了六个步骤:第一步,让孩子从感受入手,带孩子一起玩儿球、观察球,等孩子有了表达的愿望再画。第二步,让孩子中会画的来示范。我经常鼓励孩子们:“谁想画?谁想画就去画到黑板上。”孩子们积极响应,勇于示范。第三步,点评幼儿作品。我一般用语言提炼孩子的画,讲清重点。第四步,鼓励更多的孩子画。我常用的指导语是:“谁还想画,画到纸上。”第五步,开放性的画纸。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画到大纸上,甚至让孩子们在操场上作画。第六步,创想与添画。如在画球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们创意想象:皮球还可以变成什么?
在积累了经验之后,我又对命题画进行了改革。我们的命题画往往都是有范围的,不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都是写实的,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于是,我尝试给孩子们一些新的、有想象空间的命题。如“我的梦”“天上飞下什么”……实践证明,这样一些新颖的、范围比较宽泛的命题给孩子们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还率先进行了幼儿色彩画的尝试。在看资料、参加会议时我了解到更多的国外信息,发现国外幼儿的绘画作品以色彩活动居多,于是引发了我的思考“这种活动是为什么?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在尝试着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和认识到:大色块的作品符合幼儿大肌肉动作为主的生理特点,而且成功率高,能带给孩子自信,没有挫败感,对于幼儿自信开朗性格的形成十分有益,而且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色彩的感受强烈,色块视觉冲击力更大,能更好地帮幼儿感知色彩。色彩画的变化随意,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应该从色彩开始,再慢慢进入线条画,但何时进入的时机要再思考。我的经验体会是孩子的拘谨不是天生的,是教育的不得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