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基本用法
4。3。3。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1: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示例2:你给我住嘴!
示例3: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4。3。3。2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示例1: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示例2: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4。3。3。3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
示例1: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示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4。3。3。4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示例1: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示例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4。4逗号
4。4。1定义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4。4。2形式
逗号的形式是“,”。
4。4。3基本用法
4。4。3。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见4。6。3。1),一般都用逗号。
示例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示例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3: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4。4。3。2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较长的主语之后。
示例1: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
示例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较长的宾语之前。
示例3: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纪至更新世纪的初期和中期。
d)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示例4: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示例5:(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桦木啦,雪堆啦,全都看得见。
e)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示例6: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示例7: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示例8: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