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教材 > 任务一 恰当称呼(第2页)

任务一 恰当称呼(第2页)

(二)对个体判断和称呼

通过之前准备阶段的工作,对拜访对象王阿姨的性格、职业、知识结构进行综合地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确定恰当的称呼:王老师、王先生、王老等。

小贴士:称呼叫得年轻让老人更自信

有些老人尽管白发苍苍,甚至步履蹒跚,心态却仍然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这或者就有称呼上的原因,因为他们对男性均称“某某先生”,对女士都叫“某某女士”,就是在家里,小辈也可以直呼其名或昵称。

研究发现,把人叫得年轻,就像给老人灌输“您还年轻”的概念。久而久之,老人会更注重保养,心态也变得年轻。从今天开始,年轻人不妨试着换个称呼,把老人叫年轻点。

拓展阅读

一、永不消失的传统:古人的称呼礼仪

称谓,俗称“称呼”,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交际语言。正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准确、恰当的称谓,有利于社交的成功,更可以展现一个人的修养。

古代社交礼仪,一般遵循“尊人抑己”的称谓原则。对别人的称谓要使用尊称,对自己的称谓则要使用谦称。

秦汉时期对男性的泛用尊称是“公”“子”“足下”“君”“卿”等,对女性的尊称则为“夫人”“母”;秦汉时期对自己使用的自谦语,常用的有“臣”“仆”“妾”等。“臣”是男性对自己使用的自谦语;“仆”是汉代流行的男性自谦词,广泛用于口头及书面语。此外,男性还可使用“不肖”和“敝人”表示自谦。“妾”则是女性的自谦用语。魏晋南北朝时期,称谓习俗基本沿袭秦汉,自称为“仆”,尊称为“卿”。

到了宋朝社会,流行以品德为标准的称谓习俗,对尊贵者称为“公”,对贤者称为“君”,对老人或者父辈称为“公”“丈”表示尊敬,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为“尊甫(父)”“令尊”“令堂”“北堂”“高堂”等。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等。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则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人”“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二、现代社会称呼礼仪的基本要求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称呼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

(二)要分清具体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采用不同的称呼。

(三)要入乡随俗。尊重并了解当地习俗。

(四)要尊重个人习惯。

三、现代社会称呼的五个禁忌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一)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误读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了错误判断。

(二)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习惯把配偶称为“爱人”,而在外国人的眼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三)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四)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不适合正式场合。

(五)称呼他人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拓展训练

刘爷爷,81岁,退休工程师。有轻度老年认知障碍,认识家人,对外人辨识度较低,能与人进行基本交流。家人照护困难,现已入住某老年护理机构。小张作为护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照顾刘爷爷。第一次见面,为了展示对刘爷爷的尊重,增进亲切感,小张大声对刘爷爷说:“刘工,您好!”可刘爷爷听到了,几乎没什么反应。为此,小张有些失落。

请问:

1。刘爷爷为什么对“刘工”的称呼没有明显的反应?

2。在与刘爷爷沟通时,小张应怎么恰当使用称呼?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