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认知良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良心规范的基本内涵。
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老年服务道德良心与法律的区别;
能树立履行老年服务的坚定信念。
工作任务描述
今年26岁的张天欢性情活泼开朗,热爱生活。2004年,当时也只有18岁的张天欢不管父母反对,嫁给了家境不好的刘科。然而,其婆婆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疾病,肢体行动不便,公公眼睛耳朵也不好,右脚略有残疾(两个老人都属于二级伤残)。张天欢心甘情愿地在家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每天坚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洗头、洗澡、按摩等。2008年,刘科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在刘科去世后,娘家人劝说其改嫁,可她却告诉自己娘家的爸爸妈妈,你们身边还有哥哥弟弟,可是如果我走了,我把孩子带走了,这边的父母怎么办,不能让他们承受膝下无子女的打击,否则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张天欢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着以后的打算,决定外出打工。后来,她白天就到镇上一家照相馆打工,中午和晚上回来照顾公公婆婆。下班回家,张天欢要先给婆婆梳头,然后再为老人穿上鞋,扶着她在屋子里走动。这样的照顾她每天都要做,而且一做就是八年。每次提到改嫁的事,张天欢都拒绝了,并且表示照顾老的都是应该的,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也不需要表扬!
邻居倪大娘认为,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对公公婆婆这么好的儿媳妇。2009年,张天欢的公公也是因为出车祸,住进医院,她每天都要帮公公穿衣、刷牙、按摩、烫脚、接大小便,每天重复着这些细致烦琐、却对病人康复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固定的生活模式。经过张天欢的精心照顾,不久后,老人终于康复出院。村里人都很尊敬张天欢,不仅是因为她尽心尽力孝敬老人,还因为她有文化、素质高,在刘家困难时候不离不弃。
问题思考:
1。假如你是张天欢,身处此种环境下,你会怎么做?
2。当道德要求和个人正当权益诉求发生冲突时,你认为该如何来平衡二者关系?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良心是老年服务伦理的又一个重要范畴,它与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好事不求回报只求无愧于心是良心的体现,做错事而心生愧疚是良心在起作用。
一、了解良心的内涵
良心是一个古老的伦理范畴。古有《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西塞罗有一句名言:“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自己的良心。”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良心就是个人内心的是非感,是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并常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二、了解良心的特点
良心作为一种伦理范畴,具有如下特点。
(一)良心展现的是自我评价能力
良心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这种要求是建立在人们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良心作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这种评价所产生的是非感能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不断地修正,并对于个体行为进行判断、指导和监督。
(二)良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责任感,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这种责任感,是行为个体认识到了对社会所履行的义务、使命时,职责和任务才会产生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和强烈的、持久的愿望,才会驱动个体做该做的事。
(三)良心的调节作用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良心能够调节行为个体的行为,但这种调节不是无序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如果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与行为个体道德责任感趋同,那么个体的良心准则对其就能发挥较好的调节作用,促使个体行为更加规范自觉,反之则不能较好地调节个体行为。同时,良心作为一种意识,对个体的行为评价更多是在道德层面,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其检验效果与道德评价初衷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相反,而这种实践效果也是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的,所以对于良心驱使的个体行为,最终还要看社会评价和效果。
三、认识良心在老年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良心在老年服务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一种公益事业,也是一种慈善,更是一种良心活。这种道德情感在老年服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心对老年服务工作具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