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追溯老年服务伦理的历史渊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掌握传统孝道的主要特点;
领会传统孝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能解释传统孝道的主要含义;
能分析传统孝道对老年服务工作的启示。
工作任务描述
小王在某养老机构上班。工作勤勤恳恳,对待服务的老人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老人们都很感动。张奶奶对他说:“我与你非亲非故,你却像对待亲人一样尽心尽力,周到细致,不厌其烦。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面对这样的夸赞,小王像拉家常一样,与老人进行了关于传统孝道的交流。
问题思考:
1。传统孝道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2。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老年服务伦理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孝道。两千多年来,传统孝道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孝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
一、了解“孝”字的含义
“孝”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上部为“老”,下部为“子”。《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孝也。”而金文的“孝”字更有意思,是一子扶持着一个驼背老人。这两种造型的“孝”字意味深长,按其象形会意,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与扶持,是后代子嗣对传统的遵从“敬畏”,是一种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怀。
图2-1甲骨文和金文的“孝”字
二、了解传统孝道的主要内涵
国学大师任继愈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中国传统孝道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复合概念,既有文化理念,也有制度礼仪。如果从敬养的角度来看,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孝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供养,而是要敬爱他们。如果没有敬爱,就根本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要有物质方面的供养,关键在于要在感情上对父母有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甚至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要时刻保持这种“爱”,即自始至终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奉养
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奉养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反哺之情,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以使其安度晚年。“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古代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为母埋儿”可以为证。
图2-2郭巨埋儿奉母
(三)侍疾
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记住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长寿的父母高兴,一方面也要为父母的高龄而担忧。老年人年老体弱,抵抗力差,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父母在临终前,总想见到自己所有儿孙,有的甚至在弥留之际,不停地喊着自己儿女的名字。儿女们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其平和、带着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
(四)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