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概述 > 任务六 避免禁忌用语(第1页)

任务六 避免禁忌用语(第1页)

任务六避免禁忌用语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的禁忌语;

理解不同场合不同禁忌语的使用。

能力目标:能针对不同个体的老人,灵活规避禁忌语。

工作任务描述

刘爷爷前段时间,因身体突发不适紧急入院。经精心治疗,身体已无大碍,但需专人护理。小张受机构委托,到医院专职照顾刘爷爷。小张认为自己照顾刘爷爷很尽心,经常和刘爷爷谈论老年病的发生和危害问题。但刘爷爷却在家属探望时反映小刘说话不当,老说自己不爱听的,影响了个人的情绪。

问题思考:

1。与老人交谈,小张应注意哪些禁忌语?

2。针对刘爷爷的具体情况,小张应避免说哪些话?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了解禁忌语的内涵

禁忌语是指人们在谈话时,由于某种原因,或者为了表示尊重,避免引起不快或顾及双方的面子,不能、不便、不愿或不敢说出某些不愉快联想色彩的词语,而用来替代的委婉语词。

例如,关于“死”,普通话里就有针对不同语境、不同对象、不同时间的多种说法,同样都是死,对皇帝称驾崩;对和尚称坐化、圆寂;对普通人可以说去世、逝世、仙逝、归西;对英烈则说牺牲、就义、捐躯、殉国等。总之,就是不直说“死”字。病也是随便说不得的,大理人称生病为“不好在”“不舒服”“不好过”,某种语境下,要是你说我“你有病啊?”,那是骂人话,相当于骂人神经不正常。这就是禁忌语。它是人与人文字或语言交流顺利和愉快的重要因素。

禁忌语的原则,大体上不外乎是出于礼教、吉凶、功利、荣辱,或保密的诸种考虑。语言禁忌,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下及平民百姓,上达王公大臣,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从根本上来说,禁忌语是一种避讳。使用避讳是为了顾念对方的感情,以免引起不快,这是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特别是与老人接触时,应特别注意正确使用禁忌语。

二、掌握生活中一般的禁忌知识与禁忌语

生活中,常见的禁忌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就是指人们名讳方面的避讳。

我国历来有尊祖敬宗的习俗,所以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

更进一步,如果有什么事物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事物改一下名称,换一个说法。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如司马迁写《史记》,因司马迁的父亲名字是司马谈,所以在《史记》中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

直到现在,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认为不尊长。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这类称谓可明示辈分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

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相称。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

(二)年龄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讳,人的岁数、年龄也有所避讳。

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岁等。据《北平风俗类征·语言》引《朔经》云:“燕人讳言四十五,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又据河南、河北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讳言四十五岁的由来是与包公陈州放粮有关。传说包公陈州放粮这年是四十五岁,中途遇盗,逃出险地,幸免于难。这些传说虽不一定确切,然而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忌言四十五岁,实际上是与遇险、凶祸等不吉之事相关的。这些事中任何一点都足以形成民间的禁忌习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仍有此俗流行。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据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讳。岁数又忌称言“百岁”。百岁常常用来指人寿之极限,如“百年好和”“百年之后”等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问到某个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真正是一百岁整,也要只说是九十九岁。

(三)凶祸词语禁忌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唯恐因此而致凶祸真正来临。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后世人士庶阶层也极力想要摆脱、避开“死”字的不吉阴影,士大夫阶级又称“死”为“疾终”“溘逝”“物故”等;庶民百姓则把“死”称作“卒”“没”“下世”“老了”“走了”等。

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也被称作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讳避开那个“死”字。鄂温克族老人死了,不许说“死了”,而要说“成佛”了。回族忌说“死”字,要用“无常”“殁”等代替。其他各族及各种宗教中都有许多字词是用来代替“死”字的。

(四)破财词语的禁忌

旧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拱手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因为财运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心情和利益,所以时时处处希望财运兴旺,也时时处处提防着破财。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典财神,民间有串胡同卖财神画像的。财神画像忌讳买卖,要说“送”“请”。串胡同的,带着许多财神画像,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的,只说“已经有了”。

香港人过年从不说“新年快乐”,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为“快乐“与“快落”(失败、破产的意思)听、说起来都容易混淆,是犯忌讳的词语。所以,一般香港人过年见面时总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万事如意”等。

香港酒家饭馆的伙计及掌勺师傅最忌讳说“炒菜”“炒饭”,因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鱿鱼)的意思,不吉利。河南一带做饭时,忌讳说出“少”“没”“光”“不够”“烂”“完了”等不吉利的字眼。以为说了这些字,饭食就会真的缺少、没有了。这也是一种担心破财的禁忌心反映。如果问“年糕还有吧”,没有的话,要回答“满了”,不能直说“没了”。饺子烂在锅里了,也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挣是“赚钱”的意思。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