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概述 > 任务四 认知幸福(第1页)

任务四 认知幸福(第1页)

任务四认知幸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幸福的相关概念;

掌握幸福的本质特征。

能力目标:具有正确的老年服务幸福观理念。

工作任务描述

2012年度东华大学“小故事大精神”学生典型代表乔博。

乔博,男,甘肃灵台人,现就读于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他是一名平凡而渺小的东华大学学生,却拥有一颗炽热而善良的心灵,他用一双看似单薄却又无比有力的手臂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义务支教、关爱留守、保护环境、扶贫助困、照顾孤残……哪里有志愿者活动,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学四年期间他已参加过上海世博会、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科技馆等志愿者活动100多项,累计服务时间高达900多小时,以优质的服务为当代中国大学生赢得了国际声誉,并且在2011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接受了中国中央广播电台的采访,他的志愿者事迹亦在新闻联播阶段播出。截至目前,他的志愿者事迹已被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中国新闻网、甘肃新闻网、解放日报、青年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进行了报导。他以身作则,践行爱与责任,传播志愿者精神,在他的影响下,累计带动4209人次的同学投身志愿者服务,组织了大型志愿者活动146次,而且多次义务献血,用滴滴热血为患者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知名志愿者、党的好儿子、人民好公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面对这一切,乔博觉得做志愿者很幸福。

问题思考:

1。幸福是什么?

2。幸福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3。正确的幸福观在老年服务中的作用?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幸福是老年服务伦理的重要范畴之一。

一、了解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年龄层次,其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对幸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幸福要因人而异,人的需求不同,幸福的指数也就不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的感觉。杨格认为:“真正的幸福,双目难见。真正的幸福存在于不可见事物之中。”在雷锋看来:“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而马克思这样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其实,生活中的幸福很简单,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家人能在一起吃饭是幸福,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个人身边都有幸福。幸福有时候只是那一瞬间的感动,会让一个人一直痴迷于此,幸福就是满足,幸福就是知足!一句话,幸福是心灵的慰藉与满足,与金钱、权力、地位无关。

幸福是心灵深处的慰藉与满足。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幸福观和幸福感是不一样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任何人对幸福的追求,都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幸福为前提。只有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伟大而高尚的人。

二、了解幸福的基本特征

幸福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幸福的基本特征分为四点:①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③享受与劳动的统一,④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幸福的根基源自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的幸福观理论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幸福的实现要有社会经济关系做提供,每个人的幸福都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尽管形形色色,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肉体的需要即为罪恶,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另一种是把幸福归纳为享乐主义,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绝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需要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认同需要、自尊需要等。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幸福的基本特征之一。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