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课件ppt > 任务二 感知老年服务伦理的现代发展(第1页)

任务二 感知老年服务伦理的现代发展(第1页)

任务二感知老年服务伦理的现代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传统孝道向现代老年服务伦理转化的背景;

掌握现代老年服务伦理的基本含义;

认识现代老年服务伦理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能区分传统孝道与现代老年服务伦理的异同。

工作任务描述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必须走出家庭,扩展到社会。传统孝道已经演化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老年服务伦理,有了新的发展。

问题思考:

1。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应该实现哪些转型?

2。传统孝道对老年服务伦理有哪些启示?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应有新的演进、新的变化。从整体面貌和全局走势看,它表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时代调整与历史确立。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社会为适应时代的进步而进行的一种内在的道德伦理文化的调整与重构。

一、了解传统孝道现代转型的社会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传统孝道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向现代转型。其转型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

孝道的性质从本质上说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传统孝道是在农业文明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封建社会,人们依附在土地上,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可以在家庭对老人尽孝。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由农业文明迈向了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有了现代交通工具,人们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而信息工具的广泛使用,又使人们的交际速度和方式得到提升。人们不再囿于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而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家中行孝的传统孝道必须发生转型,以适应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二)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人们共同的信条。社会正在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向以法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转变。社会关系逐渐变得复杂,以至于现代社会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打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观念受到挑战。养老方式也演变为一种社会分工,需要合理化、集约化,由专门机构更有效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三)家庭养老功能向社会转化

当今社会流动与城市化,使很多人远离家庭,一半以上的家庭进入了空巢期。“丁克家庭”“周末家庭”、同性家庭出现,使家庭的抚养、赡养功能逐渐弱化。许多年轻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老人。面对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父母晚年对儿女在身边尽孝面临重重困难,所以血缘关系的孝必须转变为公共的孝和社会的孝。由“事亲之孝”转变为“事民之道”,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孝道文化。

二、认识传统孝道向现代转型的特点

站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孝道,赋予“孝”以新的意义,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家庭伦理。这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孝道向现代转型具有以下特点。

(一)范围扩大化

孝道的范围由家庭扩展到社会。传统孝道虽然也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更多的是一种小我的、家庭的人伦道德,主要讲的是“事亲之孝”,只管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及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而新孝道已经扩大为一种社会性行为,除了敬重自己的亲人之外,也包括敬重和照顾全社会的老年人,变成了一种社会的孝道。社会的孝道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的社会孝,即把对双亲的孝扩展推延出去,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助老。另一种是狭义的社会孝,即为社会老人服务或为社会老人做慈善事业。比如自办敬老院,为料理社会老人尽心服务,犹如子女对待双亲;一些慈善人士为老年事业募捐义款,为社会老人安度晚年献爱心。这种孝超越了血缘关系,是一种大孝。社会的孝以家庭的孝为基础,在家是孝子,到社会才能为众多社会老人尽孝,从而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对于政府而言,对老人尽孝则首先是一种政治责任。政府最主要的尽孝行为是提供覆盖面广泛的养老保障体系。对社会其他成员而言,对老人尽孝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成员要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