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主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与戒毒
什么是心理学?简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哲学中分离成独立科学以后,又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本节仅介绍与戒毒关系较密切的几个主要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与戒毒
精神分析理论也称精神分析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世纪末,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它既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理论和方法,又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体系。到20世纪20年代,它扩展到社会科学许多领域,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它分为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前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及其扩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社会文化观、宗教观、道德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美学观、哲学观等。后者指在古典精神分析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特点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有如下基本特点:
(1)产生于精神的治疗实践,而不是产生于学院的研究机构,多为精神病学家所参与。
(2)研究情绪障碍、变态行为、人格异常。
(3)探讨潜意识、情绪、动机、人格等更深层的心理现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心理地形学(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所构成)。人格三部结构说(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②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人格动力学的基础,早期主张有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后改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③焦虑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矫正人格障碍和保持人格完整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人有三种焦虑(包括客观焦虑、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以及应对的防御机制。
④性欲论是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之一,也是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主要之处。他把性欲理解为寻求个体上的快感,由力比多所驱动,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发生的原因。
⑤梦论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了解潜意识活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他把梦视为被压抑的愿望伪装的满足。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辟了潜意识心理研究的新纪元,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奠定了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其缺陷在于存在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2。精神分析理论与吸毒
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学说运用在戒毒的研究中,探索吸毒与戒毒的规律,因为吸毒者有许多相似的人格特征,每个吸毒者在成长过程中或许在某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损害,同时吸毒者的吸毒行为也是一种压抑的行为表现,可以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指导戒毒工作。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从事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或从事偏差行为的本能。弗洛伊德理论称为“本我”。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部分,出生时即存在,它是人类最原始、野蛮和邪恶的冲动,一直以压抑的状态存在于个体之内,本我代表了潜意识的生理驱动,如性欲、饮食、攻击等,并遵循快乐原则,要求个体获得即刻的满足,而不是关心他人的权利。
为了防止本我的自由表现,弗洛伊德认为只有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化而产生内在的控制才能完成,为了描述这种过程,弗洛伊德说明了人格结构的另外两个要素,即超我和自我。
超我是所谓的个人良心,反映外在社会的社会道德、规范,即父母的价值观念,防止本我的随意表现,使反社会驱动维持在潜意识底下,它遵循至善的原则,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评判行为。
当婴儿在生活中渐渐学习到其基本欲望并不能即刻获得满足,自我开始发展,因为它帮助指导人们的行为在社会规范之内运作,自我补偿了本我的要求,自我受到现实原则的指引,它根据外在的社会规范考虑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居间协调本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当婴儿约5岁时,其人格结构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但本我的反社会性是否占上风或自我及超我能否有效地控制本我,则视生命早期孩子接受社会化的程度而定,这种社会化以几个发展阶段出现。
人格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为口欲期(0~1岁),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如果婴儿受到爱抚、喂食及适当的断奶,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并正常发展,否则孩子会经历挫折感与剥夺感,受到压抑后成为潜意识或无意识而影响日后的行为。
人格成长的第二个阶段为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幼儿开始从大小便的排泄或玩耍中获得满足,由于需要排泄方面的训练,超我逐渐开始发生,而幼儿若无适当的训练,可能会使一个人变得固执或虐待狂,或完全顺服即被动。反之,过于松懈的训练,会使一个人变得漫不经心或完全顺从即被动,只有正确和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幼儿日后免受肛欲期的困扰。
人格成长的第三个阶段为**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这个时期幼儿从玩弄**中获得满足,男孩此时在下意识中发展恋母情结,同时叛逆父亲。女孩出现恋父情结,同时叛逆母亲。但无论男孩、女孩因为都仍然需要父母的爱和教育,他们很快为各自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产生罪恶感,而有超我的逐步发展,假如孩子能较好地受到社会化,则他们可克服这种负面的感受而与同性别的父母认同。否则会有情感困扰及偏差行为产生,假如男孩不能排除对父亲的叛逆,则可能会成为厌恶所有的权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还有第四阶段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第五阶段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贯穿于整个成年期,不过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远不如前三个时期。
由于弗洛伊德相信每个人均有从事偏差行为的本能,描述了三种导致不健全社会文化的主要途径。
第一,认为偏差行为是一种神经性的行为。由于对某些无意识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驱力(如男孩的恋母情结)有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这种偏差性行为者有接受惩罚的冲动性需要,以减轻自我的罪恶感。虽然超我告诉他这种恋母情结是错误的,但其自我却不够强大,不足以合理化和有效处理它,因此,男孩可能犯下偏差犯罪行为→偷窃、抢劫→强奸→以期待被捕和受惩罚,而惩罚可协助其减轻其罪恶感。
第二,偏差行为是缺陷超我的结果。有偏差行为者的社会化很差,没有发展内在的控制,屈服于原始的驱力,他们可以说是无可厚非,无感情而极具攻击性的心理病态者,而且他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尚未内化。
第三,偏差行为是寻找替代性满足的象征。早期不健全的小孩寻找失去的满足。例如,有些青少年成为酗酒者或者吸毒者,以满足其口腹之欲,或者他们可能成为虐待狂或变得很残忍,这是因为肛欲期的大小训练不良,他们的偏差行为代表幼儿时期未能满足的隐藏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