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电视新闻策划的概念 > 第二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第2页)

第二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第2页)

新闻线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线人”泛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与线索的人”;狭义的“线人”是指专职的新闻线人,他们把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当作一种职业,并索取相应报酬。也有人将新闻线人分为五类,即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举报新闻线人、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公司等。[3]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曾经制作过一期《新闻线人》(2004年5月4日播出),对新闻线人的酸甜苦辣作了有关介绍。

(三)观众

观众提供新闻线索的方式主要有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一般来说,电视深度报道在播出时,节目下方会公布热线电话、论坛网址和电子邮箱。《焦点访谈》确立了选题筛选分工负责的做法:

①由中心组设立专人,分别处理群众来信、来电、电子邮件,接待群众来访。要求当周的信件必须当周处理完毕,热线电话值班从早8:30至晚9:30,每天的电子邮件当日查看;群众来访随时接待。

②记者组采编轮空的记者,对热线寻呼中提供的线索进行处理,并帮助中心组处理一部分群众来信。

③中心组策划人员在每个工作日提交一份选题报告,列出3~5个有效的报道选题,供节目组选择采用。[4]

通过观众提供的线索发现问题是深度报道采编人员的优势,也需要策划人员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2002年8月12日,《焦点访谈·“盐”过其实》对甘肃省宁县盐业公司将罚没私盐掺入食用盐销售,蒙骗群众,牟取利益长达两年之久的问题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后,国家经贸委对此高度重视,委派中国盐业总公司派出督察组赶赴宁县,会同甘肃省盐务局一起进行了调查核实。为全面整理盐业市场,甘肃省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进行查纠整顿,彻底禁绝这类知法违法的行为。这期关于私盐的报道,线索源于观众的电子邮件。但当时来信反映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私盐,而是当地的滥采滥挖和其他一系列腐败问题,只是在举报信的末尾提到一句私盐泛滥的问题。负责网络选题的编辑意识到这一情况更有选题价值,立即复函让其补充相关情况,这才有了《“盐”过其实》这期轰动的节目。

(四)内参

内参,内部参考。广义的“内参”可指任何机构搜集的供内部人员参考的信息资料。在我国,“新闻内参”特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是,新闻内参是一种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很多媒体都做内参,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其中新华社的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影响最大。

内参上有的线索可以为深度报道所用。其一在于内参有时能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路;其二在于内参提供的是一些在别处无法看到的信息。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焦点访谈·河道里建起商品楼》(中央电视台2001年11月19日播出)就是一则由内参引发的深入报道。从1997年到2001年,武汉市汉阳长江干堤外滩建成的一片高档住宅小区“汉阳外滩花园”,占用长995米,宽60米至80米,面积约80亩的江滩,严重影响长江行洪、泄洪,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长江日报》内参遂以《汉阳外滩花园严重违法侵权》为题,全面反映了汉阳外滩花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越权审批、妨碍市民安宁等问题,是违法侵权建筑物。内参刊发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了深入报道,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节目播出后不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依法发出拆除令,湖北省和武汉市对价值4个多亿的外滩花园予以爆破拆除。

值得注意的是,内参的发送和阅读范围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不是所有内参反映的问题都适合播发,需要仔细考量,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或切入点。

(五)独家发现

独家发现选题,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眼光或思考积累的素材。这种切身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记者的新闻敏感,它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对于一般的新闻记者来说尚且如此,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要求更高。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而来的。

三、选题标准

选题是深度报道策划的第一关,它关系到一个深度报道的导向,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若深度报道的选题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不能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那么即使花再大的力气,节目做得再精良,效果也不会好。

(一)主题的重要性

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是决定深度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具有重要性的选题才是有价值的选题,即那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选题,才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看病难”是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每年全国“两会”中热议的话题也都少不了这一项,这样的选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调查》就曾经做过几期颇有影响的此类选题的节目:

2005年12月12日播出《看病难》,提出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看病,从找医院到起早挂号、排队住院,再到找关系托朋友,难,恐怕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那么现在我们看病为什么会这么难?症结在何处?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2005年12月26日播出《聚集农民看病难》,再度将镜头聚焦“看病难”的背后和农村医疗的现状。节目从老百姓看病怎样艰难的角度切入,从百姓看病之苦、大医院的无奈、小医院的惨淡和将来怎么看病等方面,深入剖析,层层推进,着力探讨将来老百姓怎么才能看病不再难。

2008年1月19日播出《“病有所医”不遥远》,聚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看病贵,一些人因此无法就医;民生话题,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居民医保,惠及困难人群;从此,更多的人将得到医保关怀。

2008年3月22日播出《南京:破解看病贵与难》,聚集南京市政府倡导并且努力实现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的就医模式。

2010年3月27日播出《医疗能免费吗》,将镜头对准陕西省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改革,主持人开场七问“神木模式”,节目中聚焦了患者的切身体验、专家的质疑、神木当地领导的解读等各方面的观点,全面介绍了“神木模式”,探讨全民免费医疗的可行性。

2011年11月12日播出《医保新路》,本期节目聚焦城市职工医保改革,从尿毒症患者所承担的经济之痛入手,一步步引出长春市城市职工医保改革为患者所带来的实惠,介绍新形式的医保基金,探讨如何切实解决“看病”难题。

(二)内容的典型性

深度报道的力量就在于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反映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揭示的社会现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或反映典型人物,如《新闻调查·网瘾少年》;或报道典型事件,如《新闻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新闻调查·黄金大米谜中谜》;或揭示典型意义,如《新闻调查·看病难》、《新闻调查·留守空巢》;等等。

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4月1日黄金时段推出的《焦点访谈》,在开播的第三天播出了第一个舆论监督节目《北京郊区——耕地上修建起一座坟茔》,反映顺义区的一个村子违反政策,毁坏耕地建陵园,然后向外出售赚钱的事情。节目播出后,不仅在普通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十分关注,派出了调查组,而且邀请摄制组一同前往。这第一个监督类节目的成功,得益于选题。后来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兼《焦点访谈》的总制片人梁建增这样总结这期节目:“选题具有典型性。在1994年初,受小平同志南行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但是一些地区错误地理解,以为加快经济建设就是多圈地、多搞所谓的开发区,以致乱占乱圈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而顺义区的这个事例,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个案,是当时社会普遍的缩影。《焦点访谈》选择这个事例进行曝光,不仅与政府的政策一致,而且还为执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证,这个落点很到位。”[5]

(三)角度的独特性

选题的独特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颖性,这种新颖性从纵向进行比较,表现为前所未有、不同凡响;从价值角度来看,表现为突破性,看它对社会的进步所呈现的重要意义。

《新闻调查》首期播出的节目《宏志班》,本是一个小题材,但编导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多层次透视,让人感到很丰富饱满,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闪现出理性的光辉。而《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表面上是环境污染类的报道,《新闻调查》关于环境污染的节目也已做过好几期,于是策划组没有将其局限于一般的揭发和治理,而是打破原有的束缚,提出把它作为一个社会学样本调查来做。将一个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升到老百姓健康权和生命权的高度,将老选题进行了翻新,将常见选题进行了创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再如,2003年5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除隔离,《面对面》对医院院长进行了专访,制作了《吕厚山:隔离之谜》,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直到6月2日《新闻调查》才播出《“非典”突袭人民医院》,虽然在时效性上已经与《面对面》无法相比,但栏目组从一所专业医院应对疫情的角度反思了如何建立应急机制这一复杂而重大的社会问题,在所有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

(四)结构的故事性

新闻因人而生动,好故事能让更多的观众感动。故事性是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深度报道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在谈到选题标准要求时指出:第一要有故事;第二故事必须是有意义的故事。光有故事没有意义,我们不会去做;如果光有意义没有故事,我们也不会去做。我们认为,对故事性的强调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故事是一个载体。我们对选题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一个新闻事件太简单了不行。有的新闻事件有意义,也有一定的故事,但是故事太简单了,因此也无法采用。一般来说好的《新闻调查》的选题起码有三个回合,一期节目10分钟或者15分钟一个**,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三四个回合,要有这个情节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看。有的故事有一个回合或者两个回合就完了,这样的片子更适合《焦点访谈》去做,我们要求故事有曲折性。[6]

事实上,《新闻调查》栏目的很多选题都是按照这一标准确定的,如《从产房开始的贩婴》(2013年8月17日播出)、《调查“躲猫猫”》(2009年3月14日播出)、《天价住院费》(2005年11月21日播出)、《山阴的枪声》(2004年5月17日播出)、《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2003年11月3日播出)、《“黑哨”内幕》(2001年12月29日播出)、《婚礼后的诉讼》(2000年6月9日播出)、《眼球丢失的背后》(1999年4月30日播出)等。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24页。

[2]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189页。

[3]参见骆汉城:《偷拍实录》,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4]梁建增:《选题是〈焦点访谈〉成功的源头活水》,载《电视研究》,2004年第5期。

[5]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6]《〈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访谈》,news。sohu。2004062943news220764384。shtml。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