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电视新闻策划的概念 > 第一 电视深度报道界说(第2页)

第一 电视深度报道界说(第2页)

记者:也是癌症?

王林生:也是癌症。

记者:我看了以后怎么一家都没隔?(这几乎是点题之问,与长镜头相呼应,发人深省。)

王林生:没隔,从这条路前面一直到这儿,甚至拐过去,每一家都有病人。

记者:只有这一条街是这样还是村子里还有这种现象?

王林生:村子里头其他的地方像这儿一样,都是这样的。(再次强调。)

村民患怪病的问题在略带摇晃的长镜头中一览无余地凸现出来,现场的张力胜过一切有声有色的描述和评论。

类似的还有《新闻调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环境交代也独具效果,通过运动镜头展现出人民医院中间的天井的位置、天井的状况以及隔离情况,使医院的拥挤场面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在那么小、那么封闭的空间中,一天要接纳800多位病人,说服力非常强。

其二,同期声的大量采用强化了报道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同期声可以真实地记录下现场的“真实气氛”,只有真实气氛建立起来了,观众的视听感觉才会全部调动起来,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声音对揭示报道主题,烘托现场气氛,渲染环境,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和感染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场采访过程中,录下当事人讲的一句话,往往胜过编导在编辑时讲的十句话,因为这是第一人称的“现身说法”,它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远远超过第三人称的“议论和评说”。

《新闻调查·断裂带上的家园》(2013年8月10日播出),讲述的是农村土坯房的住房结构加剧了地震受灾情况,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灾后现象。节目伊始,就有一个寻找亲人的农妇的声音响彻屏幕,配合着残垣断壁的灾后画面,震撼力十足。

(二)传播形式的艺术性

艺术性也是深度报道的属性之一,这属于电视的“表现”功能,可以大大加强报道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冲击力。电视深度报道不能满足于只在屏幕上描摹生活的表象,要善于从生活的表象中揭示出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思想与现象的辩证关系,从中提炼出富有哲理意味的深邃的思想。

在实际采编过程中,编导(或策划人)往往大量运用对比、积累乃至隐喻等蒙太奇艺术手法和其他视听思维手段对表现对象做多侧面“表现”、多角度“观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中央电视台2005年4月19日播出)在节目中通过电影的穿插,隐喻中国教育状况的现状呈“程式化”,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和表现力。当被采访者讲到“我们现在就是在培养产品”时,编导别具匠心地运用一组电影画面与现实的考试制度交叉组接,富有深意。

《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隐喻剪辑

(三)传播格局的互动性

电视深度报道展示的新闻事件必须源于生活,同时其所揭示的现象又必须反馈于社会。只有节目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助推报道的深入和全面。具体而言,就是深度报道的选题应是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制作过程需要密切关注受众的收视兴趣与特点。因此,电视深度报道往往能够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记者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营造观众参与的情境空间,引导他们更好地读解讯息。曾获得亚广联大奖的《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中央电视台2000年6月9日播出)很典型地利用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新娘认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结婚,并在暴力下被迫与新郎发生性关系,新郎的行为足以构成强奸。法院也认为两人并没领取结婚证,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认定新郎强奸罪罪名成立。与此同时,新郎及其家人、多数村民却认为在农村婚礼举行过后两人就是夫妻了,就要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登记与否无关紧要,所以新郎被判有罪是冤枉的。三方的观点共同构筑了一个话语空间,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介入,节目则任由他们自己思考并做出评判。

其二,深度报道的传播者(记者或主持人)调查、组织新闻事件,广泛吸引作为受众的群众参与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论,合成深度报道信息,并通过这一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记者、主持人是新闻事实的调查者、客观报道者和形象传播者,而受众也作为当事人或者某一观点的持有者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评析,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密切传受关系,提高报道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据统计,从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的一年间,“《新闻调查》栏目只有两期节目出镜的采访对象少于5人,有17期节目出镜的采访对象达6至10人,有20期节目达11至15人,还有6期节目达16至20人。”[5]通过屏幕内的双向交流,使观众时而与记者在一起,时而与当事人或其他被访者在一起,参与到信息的认知过程之中。

(四)传播功能的引导性

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想。电视深度报道同其他新闻样式一样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中起“龙头”作用,围绕“三农”、腐败、环境保护、下岗、住房等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集中力量首先解决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

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社会纵横:阳江黑帮还能作恶多久》(广东电视台2007年12月6日播出)报道了曾经震惊全国、祸害极大的阳江黑帮。节目以受害人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阳江市的酒吧、海鲜、河沙等行业在警方“扫黑除恶”之后,依然被黑社会残余势力掌控,而当地职能部门却失控无为的情况。案件侦破前期,记者一直跟踪关注阳江黑帮的作恶行径。两大黑帮头目被抓之后,记者又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黑社会的窝点调查,暗访黑帮曾经暴力垄断的各行业,用镜头暴露了黑恶势力依然猖獗、百姓生活依然得不到安宁的事实,也暴露了当地警方“打黑除恶”之后的形式主义作风。节目播出以后,促进了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部署新的侦破方案,抓获了一批仍在作案的黑社会残余势力,为阳江人民除掉了这一毒瘤。这期节目舆论监督到位,社会效果良好。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2]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3]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4]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曹丹:《理性的瞭望建设性的守护——评析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议程设置》,。newsspecialC1558720060420100980。shtml。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