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电视新闻策划的作用是什么 > 第三 电视深度报道的叙述策划(第3页)

第三 电视深度报道的叙述策划(第3页)

将不同时空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交叉来组合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这种结构方式完全打破了生活的正常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顺序性,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网状结构,往往以某种情绪、某种思想、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或者一定的悬念来贯穿。

2003年8月16日央视播出的《新闻调查·农民连续自杀调查》记录的是2003年7月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境内的涌泉村,在五天之内连续发生了三起农民自杀事件。为什么在一个村庄里,短短几天内会出现连续的自杀事件?是什么原因使得生命如此脆弱?栏目组采用了时空交叉的结构方式。

【时间线索】

①2003年7月11日,村民李立文自杀,后被抢救过来。

②2003年7月13日,村民组长李祥自杀身亡。

③2003年7月15日,李祥的好友陈音富自杀身亡。

同时,陈述每起自杀案后产生的结果、工作组的态度及上级政府的处理方式。

【空间线索】

每一部分都围绕自杀案进行追踪式调查。

①第一部分采访存活下来的李立文,第二、第三部分采访死者的家属。

②采访村民、村干部。

③采访工作组成员、政府领导。

这种交叉式结构并没有由于线索的分散和对列而失去逻辑意义,而是相互支撑,使得问题的分析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在共同的主旨(即中心问题:为什么连续出现自杀事件)统率下,为深入分析、矛盾的展开提供支持。

(三)板块式结构

用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每块有一条自己的线索,但都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地表现一个总主题。它类似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具有集纳的整合效应。与交叉式结构相比,每个板块中的主题往往是不同的,它虽然有两条或更多条线索,然而不是交叉安排的,而是在总主题的支配下,相对独立发展,每一块内容都以自己的线索组织发展。

1。不同空间的变换

这种结构方式,是把有联系的、在不同时空内展开的事实按一定顺序组接起来,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党政机关不顾党中央的三令五申,违规超标修建办公楼,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坚决刹住这股歪风。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七个中央部委联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清理行动,党政机关违规修建办公楼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新闻调查·清理党政机关违规楼》(2007年9月23日播出)回顾清理行动的整个过程,并通过其中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就是以不同的空间进行结构安排的。

①山西省运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上云峰阁宾馆和粮神殿(山西省粮食局修建)

②郑州市惠济区机关办公区

③安徽省阜阳颍泉区机关办公楼

④广东的顺德区机关办公楼

对于不同的空间展开深入调查,并以此作为布局的主要线索,而这一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这些不同空间的“调查”并无严格的先后之分。

2。不同典型的组合

在一些报道中,围绕一个主题,把能够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典型事例编排在一起,产生较强的概括力和思想深度。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记者的故事》(2005年11月11日播出)就是板块式结构的典型作品,通过一群“第一时间感受新闻现场,镜头背后讲述苦辣酸甜,采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民服务重任时刻在肩”的记者,展示出当代中国记者的热情、勇气、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也使观众感受到记者所付出的辛劳、情感、勇气甚至生命。

【开头】

主持人(演播室):很多人把记者叫作“无冕之王”,是因为记者总是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报道的背后,记者所付出的辛劳、情感、勇气甚至生命,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在2005年中国记者节到来的时候,我们访问了六位记者,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主体】

①采访徐韬(北京电视台记者、主持人)

②采访高艾苏(《解放军报》报社记者)

③采访朱玉(新华通讯社记者)

④采访罗成友(《重庆日报》报社记者)

⑤采访赵亚辉(《人民日报》报社记者)

⑥采访向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主持人)

【结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