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突出呈现新闻现场
新闻事件的现场是最原始、最真实的信息源,将现场具有独特气氛的场景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一一呈现,有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形象感。对于新闻现场的呈现一般可以从声画两个方面强化,其一是画面的细节,例如,某街道水管爆裂后,马路瞬间成为一片汪洋,记录下水流成河的同时,把难以通行的公交车、出租车拍摄下来,再把行人们卷起裤管努力地爬到拥挤的站台上的情景记录下来,能使突发事件后的触目惊心的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视觉冲击力的力量;其二是同期声和现场声的运用,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感染力。据2006年的统计[4],凤凰卫视资讯台85%以上的新闻运用同期声,运用时删掉提问过程,直接用同期声表达关键内容,这样既有效压缩节目时间,扩大信息容量,又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的《地震灾区第一夜》(江西电视台2005年11月27日播出[5])中,较好地发挥了同期声的功用及剪辑的作用。
主持人:昨天上午8点40分,九江发生里氏5。7级地震,截止到今天上午9点,已监测到余震182次,其中震级最大的为5。0级。瑞昌市、九江县有40万灾民被转移到室外空旷地带,天气寒冷,余震不断,这么多的人生活状况如何?地震灾后的第一个夜晚,我们的记者在灾区进行了跟踪采访。
现场声(高音喇叭巡逻车):发生余震的可能仍然存在,室内活动很不安全……(用广播声突出现场氛围,增强真实性。直接把观众带入紧张的情绪之中,也为排查队员挨家挨户排查作铺垫。)
解说:确保不发生新的伤亡是首要任务,地震发生后,瑞昌市4辆巡逻车不间断广播宣传,50个民兵小分队逐户进行排查,要求所有群众到户外紧急避险。晚上8点30分,记者跟随的排查小分队发现,在桂林街边的一栋楼房内,一名妇女仍然滞留家中。
灾民(同期声):我不走、不走、不走,我就在这里待着,我就在这里睡觉,不要紧,不要紧。
排查队员(同期声):这个也是对你的安全负责……
解说:经过七八分钟的劝说,得知家中物品能有安全保障,这名妇女终于同意从家中搬出。
晚上9点,九江县人民医院被震裂了的手术室里紧张忙碌,医生、护士正在为一名产妇做剖腹产手术。由于受到地震惊吓,这名产妇出现早产现象,不及时手术母婴都有危险。两个小时后,产妇平安生下一个男孩,为记住这一特殊时刻,小孩起名叫抗震。(这一段解说缓冲同期声的紧张情绪,同时,补充了细节信息,以视觉冲击力感染观众。)
国家地震局专家(现场声):根据这个会商的结果,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目前认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除解说和同期声外,现场声成为该新闻的暗线,起承上启下作用。)
解说:凌晨1点,民政部紧急调动的数千顶救灾帐篷抵运九江灾区,武警、消防官兵们迅速行动,一场搭建帐篷的大会战也同时展开。街道干部、公安干警、灾区群众积极行动,扛材料、支骨架、盖顶棚,大家齐心协力,一顶顶帐篷在寒风中迅速矗立。
灾民柯昌胜(同期声):使我们灾民冻不着、淋不着,我们非常感激他们。在受灾之后,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处处感觉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灾民现身说法,增强与观众的交流感,稳定情绪。)
解说:凌晨3点,我们遇到了汾城街办民政所所长王武力,这是当晚的第三次与他相遇,此刻,他仍在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发放矿泉水、方便面。地震发生后,他顾不上严重受损的自家房子,连续十几个小时,在几十个灾民点来回奔波。
在瑞昌电视台搭建在路边的临时工作区,编辑、记者们正在通宵赶制节目。尽管广电大楼成了危房,但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一分钟也没有耽搁,这里成为灾区最快捷的信息平台。
瑞昌电视台台长汪新锋(同期声):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我们就应当及时把一些防灾救灾的知识传递给人民群众,把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及时传递给群众。(这段同期声简明扼要,起点题作用,体现出新闻的导向性。)
字幕:27日凌晨6点
瑞昌电视台播音室(现场声):今天是11月27号,现在播出瑞昌早新闻。昨天主震后又发生了100多次余震,但没有造成新伤亡。目前抗震救灾工作正高效有序展开,灾区群众的情绪逐步恢复正常。(这一段现场声自然地反映了灾区的真实状况,缓和观众和灾民情绪,为抗震救灾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也将灾区人民敢于战胜灾害的精神风貌反映出来,深化主题。)
(二)报道内容上注重对象性
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突出对象性,在报道内容上注重对象性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特色的首要构成因素。
1。题材的贴近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地方电视新闻机构,要立足于促进本地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用有效的本土化新闻传播满足受众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消费需求。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节目实践并倡导了“民生新闻”的概念。以下是《南京零距离》2009年4月13日播出的部分新闻标题:
新闻连线:山东旅游车坠入深沟5学生死亡
甜蜜爱情的背后
回乡养猪的女大学生
保健品忽悠老人何时是个头儿?
新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关注民生
小心提防超市里的小偷
高污染车辆不能在主城区“躲猫猫”
IC卡安全技术遭破解南京430万张卡不受影响
“电子警察”开放保护城市空气质量
小额缴费又遭遇“线路故障”
从上面的新闻标题中可以看出,所选择的题材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今,《南京零距离》等一大批民生新闻类栏目成功的秘诀就是实现了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换,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关注当地百姓关注的信息,也可以说是本地化特征鲜明。电视动态新闻策划的首要问题,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必须具有贴近性,所谈论的话题,是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大家可以感受、触摸的事物或现象。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要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
2。传播的亲和性
从新闻信息的接受特征看,本地新闻与当地受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电视新闻应该立足于本地市场,在“亲近性”上下功夫。在题材上,将本地的人、事、物的变迁纳入报道视域,让百姓了解和感知发生在其周围的事件;在形式上,要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以独家、权威的信息吸引受众注意力,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杭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是一档方言新闻栏目,它以高收视率成为业界广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它的主持风格属于“讲”,以讲故事般的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来叙述新闻,在关键的地方还采取讲故事中常用的“抖包袱”“卖关子”等技巧。方言播报的出现,实际上是新闻创新背景下,贴近地域、贴近受众的一种新型传播模式的尝试。《阿六头说新闻》的策划人之一、西湖明珠频道副总监张建民先生表示:“《阿六头说新闻》的成功并不只是运用方言的成功,还有对受众市场抢占先机的判断力、节目内容的贴近性乃至整体包装上的亲和力等多种因素。‘说新闻’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新闻播报的正襟危坐,大胆地把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于新闻播报,单纯靠方言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而忽视节目内涵的挖掘和整体风格的打造,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6]
(三)报道方式上注重灵活性
在多年的实践中,新闻报道达到了“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规范化要求,动态新闻若能抓住报道方式上的灵活性,就能不断开掘出新的生长点,适应市场,赢得受众。
1。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