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现场直播报道的总体设计
现场直播报道的设计是指在充分把握新闻事件的基础上,根据报道对象的特点制定出富于表现力的节目框架和报道方案,这就是前期策划工作,主要包括确立直播报道选题、拟定直播报道框架、搭建直播报道系统、做好直播报道准备四个阶段。前期策划工作对于直播报道的正式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意义,是直播节目与观众见面并取得效果的思想机制。
一、确立直播报道选题
现场直播的首要问题是“播什么”,这就是选题。好的选题直接影响到现场直播的成功与否。在相当长时间内,现场直播几乎成为“大型”仪式或事件新闻报道的代名词。一些题材重大的内容,如香港回归、国庆、申办奥运会、三峡截流工程等的确是现场直播的重要选择,但并非全部。
一般而言,现场直播的题材可分仪式性的新闻直播报道和事件性的新闻直播报道两类。比如在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有关地震的最新动态属于事件性报道,而诸如赈灾晚会等则属于仪式性报道,两者并不矛盾。两类报道的共同点是:前提是都有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发生;关键是每类题材都有引人关注的表现对象。[1]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合以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通常,确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选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新闻价值
有无新闻价值是现场直播题材选择的首要条件,所关注的是题材选择的必要性。只有那些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的新闻题材才有直播的价值。重大的政治事件或突发事件、对国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活动、群众关心的新闻事件均是直播的重要选题。
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众多电视台推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就是这样一个选题。现场直播这一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直接性,提高了新闻的可信度,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真相;同时,直播所带来的现场性、冲击力和感染力,引起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过程产生关切的心情;此外,直播还搭建了信息互通与传递的平台,成为凝聚人心、抚慰大众情绪的有力工具,并且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凸显出中国政府的自信,全国人民奋起抗灾、齐心援助灾区民众的民族精神以及灾区人民不畏灾难、坚强乐观的意志。
(二)播出价值
播出价值就是指新闻题材的可播性,所关注的是题材选择的可行性。这种可播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报道对象具有现场感,具有可以用视觉化和听觉化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一般性的行政会议、仪式庆典和名人采访等活动,不太适合用直播方式进行报道。
其二,报道过程具有动态性,即具有一定的变化过程,比如“9·11”事件本身是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凤凰卫视在华语传媒中抓住其偶然性,持续关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其三,报道内容具有故事性,即具有引人关注的兴奋点。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即“鸟巢”)钢结构施工最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钢结构卸载,令人关注:当初为什么要用钢架支撑?为什么不一下子卸载?卸载的具体环节是什么?卸载后鸟巢如何承重?具有很强的悬念,容易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北京卫视于2006年独家现场直播了这一过程,为观众一一解答。
二、拟定直播报道框架
现场直播的重点是“怎么播”,也就是如何运用电视手段将活生生的新闻事件传播到电视荧屏,这就是框架的设定问题。通常,当直播选题确定以后,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结构报道对象。
(一)深入挖掘主题
主题是节目的统帅,现场直播也需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新闻事件,并对其深入细致地分析,以发掘可以展现的主题。主题的确定对于之后节目框架的设立以及节目表现元素的选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着节目的内容和风格。
比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直播和“长江三峡截流”直播虽然都是有关水利工程的重大新闻,题材类似,但两者的直播风格以及节目效果却因不同的主题而不一样。“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的直播以黄河截流合龙为切口,意在展现中国五千年“治黄史”和五千年黄河文明史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而“长江三峡截流”直播通过表现恢宏浩大的工程建设过程来展现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两者不同的主题设置决定了之后节目系统工作方向的不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直播报道侧重于介绍黄河的历史文明以及中国人民历来的“治黄史”,并为此制作《黄河文明与五千年治黄史》、《大坝文化》等专题片;“三峡工程截流”直播的背景资料更侧重于解读工程的全方位意义,如《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航运效益》、《三峡工程发电效益》等。
(二)确立节目结构
不管是何种节目样式都离不开一定的框架结构,直播节目也不例外。如何确立一个直播节目的结构,往往取决于该直播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策划人员对于新闻事件主题的把握。不同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对于直播的节奏、风格和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场直播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线性结构
以展现事件进程为主,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结构,适用于表现线索单一、情节集中的事件。
比如,2011年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共同推出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暨胶州湾海底隧道通车仪式”直播,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及最长的海底隧道,以通车仪式作为时间轴中心,多路记者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场直播报道,采用的是典型的线性结构:
通车仪式开始之前,第一路记者在桥上介绍大桥基本情况。
通车仪式进行过程中,第二路记者在仪式现场介绍现场盛况。
通车仪式结束之后,第三路记者随新闻直播车行进至海底隧道介绍隧道基本情况。
通车体验后,第四路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介绍大桥通车后的重大意义。
2。平行交叉结构
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内的线索平行交织在一起,互为呼应,同时将新闻事件本身与新闻事件背景相交错,围绕事件,通过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深度开掘、升华报道意义。
比如“神舟六号发射”直播,共设有8个直播点,主要分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城、青岛、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飞船落地回收点等重要场所。直播方式主要采取在直播现场画面的同时,穿插专家访谈、航天知识答疑、播放“神五”和“神六”发射动画演示、有关“神舟”飞船内容的小专题等,并将对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行现场访谈。直播期间,中央电视台共准备了8个部分的资料:神箭、神舟、空间天气预报和空间环境探测、神舟历次科学试验追踪、我国未来空间发展计划以及过去发展的回顾、航天老科学家采访、太空育种和各界反应等,总计98个小专题片或人物专访,这些专题片与“神舟六号”的运行过程交叉进行,呼应和丰富了“神舟六号”升空的信息。
(三)选择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