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网红直播痛哭诉说童年创伤,却被检测到情绪波形与数据库中某部电影台词完全匹配,随即账号被永久标记为“表演性共感”
。
公众哗然,继而反思。
与此同时,选择【否】的群体收到了那封私人邮件。
许多人起初愤怒,认为这是“道德绑架式的情感勒索”
。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这份退出的权利本身,才是自由的核心。
一位美国退伍军人在博客中写道:“我选择了离开,不是因为我恨共感网,恰恰是因为我太珍惜它。
我不想让它变成我唯一的依靠。
现在我能看着妻子的眼睛告诉她‘我爱你’,而不必先确认她的情绪状态是否匹配。
这种不确定的勇气,才是爱本来的样子。”
春天OSv2。0上线一个月后,新增一项匿名共享功能:“未寄出的信”
。
用户可自愿上传那些未曾送出的文字,系统不做分类,不设推荐,仅提供一个无限滚动的文本流。
有人写给逝去的父母,有人写给年少时暗恋的对象,更多人写给曾经的自己。
小守常在深夜翻阅这些信。
有一封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致十年前的我:
>别怕说出你害怕。
>那个嘲笑你的同学,其实也在装勇敢。
>老师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她早已忘了怎么对学生微笑。
>你会孤独很久,但请记住??
>正是因为你曾在黑暗里独自走过那么远,
>才能在后来,成为别人眼中的一点光。”
他把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纪念馆入口处。
某天清晨,一位拄拐杖的老妇人驻足良久,然后从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信纸,轻轻夹进留言簿。
信上只有短短一句:
>“我也曾是那道光,现在轮到我接收了。”
春去秋来,纪念馆成了城市的精神地标。
人们来这里不只是为了追忆,更是为了练习“如何做人”
。
每周六下午,这里举办“无声茶会”
:参与者围坐一圈,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只能通过表情、手势、书写交流。
起初尴尬局促,渐渐地,有人学会了从眼神读懂悲伤,有人发现微笑也能传递力量。
而小守的生活也悄然改变。
他搬离了公寓,住进纪念馆旁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