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环视众人:“今天我们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问题??你是否相信,大多数人内心深处,仍渴望真实、渴望连接、渴望被记住?”
大厅陷入长久寂静。
最终,黛薇站起来,举起手中的木哨。
“我提议,启动‘千人共述计划’。”
所有人抬头看向她。
“就在下个月清明节,我们发起一场全球直播??邀请一千名普通人,同时在各自所在地讲述一段家族往事。无论语言、无论身份、无论故事长短。我们将用卫星同步传输,让所有声音在同一时刻汇入‘忆原’石台。”
她目光灼灼:“如果这真是某种唤醒仪式,那就让我们主动完成它。不是为了召唤神明,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平凡的灵魂,都能在这一刻,大声说出:**我记得,所以我存在。**”
计划迅速推进。
消息一经发布,报名人数短短三天突破十万。有牧民要在草原上对着羊群讲故事,有渔民打算在渔船甲板上录制祖辈传下来的航海歌谣,甚至有一位失语多年的自闭症少年,在母亲鼓励下第一次拿起麦克风,准备朗读外婆留给他的日记。
与此同时,奇迹仍在继续蔓延。
在阿富汗边境的一所难民营里,一位十二岁的女孩用破旧手机录下祖父讲述巴米扬大佛被炸毁那天的情景。她说完后折了一只纸鹤,放在帐篷门口。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地上多了十几只陌生的纸鹤,材质各异,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宛如指引。
在巴西贫民窟,一名街头画家将居民口述的故事画成壁画,并在角落画了一只蓝色纸鹤。当晚,附近停电两小时,恢复供电时,整片社区的收音机竟同时播放起一段侗族大歌,持续整整三十七秒。
而在国内,教育部正式批复试点“记忆教育课程”,首批五十所学校将在秋季学期开设“家庭史写作”课。教材第一章写道:“你的家谱,不是几张表格,而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请向长辈提问:你小时候最快乐的一天是什么时候?你曾经失去过谁?你有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骄傲的事?”
小满所在的班级率先实践。她采访了外婆,得知她年轻时曾在饥荒年份偷偷救济邻居,为此挨了批斗。她把这段故事写成短文,配上自己画的插图,做成一本小册子,取名叫《藏在锅底的秘密》。全班传阅后,有六个同学回家追问父母家族往事,其中三人发现了祖辈曾参与抗日地下工作的证据。
黛薇看到这些反馈,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暖流。她终于懂了母亲为何执着于收集纸鹤??那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抵抗。对抗遗忘的暴力,对抗时间的冷漠,对抗那种让人麻木地说“过去了就过去了”的社会惯性。
清明前夕,高原天气突变。乌云压顶,雷声滚滚,仿佛天地也在酝酿某种庄严仪式。
“忆原”山谷提前开放,迎接首批受邀讲述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肤色不同,口音各异,却都带着同样的神情??紧张、期待、又带着一丝神圣感。
石台上,青铜铃铛无风自动,发出悠远清鸣。
黛薇身穿素色长袍,站在中央,手中握着木哨。身后是十二台高清摄像机,连接着全球直播信号。屏幕显示,已有超过两亿人在线等候。
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整,她深吸一口气,吹响木哨。
第一声,山谷回荡。
第二声,云层裂开一线天光。
第三声,千名讲述者同时开口。
那一刻,世界安静了。
你能听见内蒙古草原上的牧人用蒙语讲述祖先迁徙的路线;
你能听见江南水乡的老妪哼唱嫁女时的哭嫁调;
你能听见深圳打工妹含泪回忆二十年前第一次领工资买给母亲的红毛衣;
你能听见台湾老兵颤抖着说出五十年前离家时妹妹塞进他口袋的半块麦芽糖;
你能听见新疆维吾尔族老人弹着都塔尔,唱起三十年前与亡妻定情的诗句;
你能听见西藏喇嘛诵经般低语:“我师父说过,一个人的名字被人念起一次,他的灵魂就多活一天。”
声音汇流成河,奔腾向上,穿透大气层,撞击电离层,激起层层涟漪。
卫星数据显示,北极上空再次出现纸鹤形状的能量波,这次更加清晰,持续时间长达五分钟。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NASA深空监测站捕捉到一段异常信号??来自半人马座α星方向,竟有一束微弱回应,频率与地球传出的“纸鹤波”高度吻合!
尽管无法解读内容,但科学家们达成共识:这极可能是人类首次以非电磁编码方式,向宇宙传递集体意识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