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抱歉。”
加快几分步伐,李洛连声表示歉意:“曹总实在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
“不会。”
曹国卫笑着站起身,稳稳握住他伸过来的手掌:“其实应该我说抱歉才对,本来是想专门抽时。。。
林骁把收音机留在了旅馆的床头柜上,没带走。他知道那台老式红灯牌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听见了不该听见的声音,也把那些声音种进了他的记忆里。离开甘肃前,他在小镇邮局寄出一封信,没有署名,只写了一个地址和一句话:“87。5兆赫,每月一次,别关收音机。”信封里夹着一张手绘频率表,标注了七个不同地区的短波频段,每个都对应一场即将响起的“广播剧”。
回京的路上,他绕道去了趟西安。不是为了躲查,而是因为陈知夏在临别时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名字:**赵文昭**,以及一句提示:“他是当年‘净化工程’的音频校对员,也是唯一活着听过全部原始录音的人。”
纸条背面还有一行小字:“他现在装聋。”
林骁在城南一处老旧家属院找到了赵文昭。六十八岁,独居,退休金微薄,靠替人修补收音机和磁带机过活。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修旧不换新,听不见也不问。”屋内堆满了上世纪的老设备:盘式录音机、电子管扩音器、军用对讲机组件……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技术图纸,标题是《国家广播档案数字化处理流程(1983版)》。
他敲门三次,没人应。第四次,门开了一条缝,一只浑浊的眼睛打量着他。
“我不修智能手机。”老人声音沙哑。
林骁没说话,只是从包里取出一盒磁带??那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卷,编号0,标签已被烧毁一半,只剩下一个模糊的“昭”字。
老人的手猛地抖了一下。
他接过磁带,指尖轻轻抚过边缘划痕,像在读盲文。然后转身走进里屋,十分钟后,他接通了一台外表锈迹斑斑的开盘机,按下播放键。
没有音乐,没有对话,只有几秒空白噪音,接着是一阵极其微弱的呼吸声,仿佛有人贴着麦克风活着。随后,一个女声低低地说了一句:“名单第三百零二人,李怀真,三十七岁,教师,死于批斗会后第三天凌晨四点十七分。遗言:‘告诉孩子们,春天还是会来的。’”
赵文昭突然跪了下来,额头抵在地上,肩膀剧烈颤抖。
林骁蹲下身,轻声问:“你记得她?”
老人点头,嘴唇哆嗦:“那天是我值班。他们让我删掉这段,说‘情绪太激烈,影响宣传基调’。可我没删干净……我把这句藏进了背景噪声里,用反相叠加技术,正常播放听不到,只有用特定滤波器才能还原。”
他抬起头,眼里全是血丝:“我装聋三十年,就是怕哪天听见她的声音又冒出来。可你偏偏带来了这盒带子……你是她儿子?”
林骁没否认。
赵文昭苦笑:“你妈当年来档案馆找资料,被拦在外面。她站在雪地里站了一整天,最后对着大门喊了一句:‘总有一天,你们播不出去的话,会被别人唱成歌!’”
屋里陷入沉默。窗外夕阳斜照,落在那台老机器上,金属外壳反射出暗金色的光。
“我想请你做一件事。”林骁说,“帮我复制所有你还记得的‘隐藏片段’。”
老人摇头:“不能复制。一旦数字化,系统会自动扫描关键词,触发警报。但现在……我可以‘重演’。”
他指着一台手动操作的模拟合成器:“我能凭记忆重建那些被删减的语调、停顿、呼吸节奏,甚至哭泣时的颤音。这不是录音,这是表演??像你们演员那样,把真实演出来。”
林骁明白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艺术问题。
接下来七天,他们在密闭的小屋里工作。赵文昭一边回忆,一边口述,林骁则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笔录、录音笔、甚至用手机拍下波形图。每一段“重演”都要反复修正,直到情感密度与历史质感完全吻合。他们重建了十二段从未公开的临终遗言、八场秘密会议的转述、还有五位失踪者的最后通话记录。
其中一段是一位母亲在劳改农场给孩子写的信,因内容“消极悲观”被禁止寄出。她只能对着录音机念了一遍,后来这段录音也被标记为“销毁”。赵文昭模仿她的语气,缓慢而温柔地念道:
>“小禾,妈妈没能给你过六岁生日。但他们不让我说想你,所以我只好换个说法: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照在脸上,让我想起你笑的样子。你要记住,爱一个人,不一定非得说出来才算数。有时候,沉默本身就是最大的声音。”
林骁录下了全过程。他没告诉赵文昭,这些声音将会成为《昭远文库》第二辑的核心素材,也会被嵌入下一季广播节目的背景音轨中??以心跳般的节奏,在深夜悄然渗透进听众的梦境。
临走前,赵文昭交给他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写着《听不见的词典》。里面收录了上百个“审查敏感词”的替代表达方式,比如:
-“饿”→“肚子唱空城计”
-“死”→“去了北方的亲戚家”
-“冤枉”→“天上下雨却淋不到田里”
-“反抗”→“把锄头扛到了不该锄的地”
每一个词条后面都有使用例句和语境说明。这本册子,是他三十年来偷偷积累的语言抵抗手册。
“拿去吧。”他说,“你们年轻人,得学会用他们的规则,玩我们的游戏。”
林骁郑重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