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刮目相看
夏侯南泽脸色很是不好,尤其是看到广仁王世子被这丫头三言两语就收服了,还有归德侯世子似乎也对这个丫头另眼相看,心下就不是滋味。
他也没想到一个乡下的丫头,反应能这般机敏,不过夏侯南泽自是不会福气,哼道:“不过是多听了两句传言罢了,便讨论起君子行径了,孰不知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安墨染的眉头越发的皱了起来,立于桅子一侧的身子也微微的绷紧,他娶回来了的女子,不是任人污辱的。
“三表哥,这是我的妻子,襄阳侯府的世子妃,三表哥若是认我这个表弟,那就叫一声表弟妹也好,或是三表哥直接叫她世子妃也成。”
桅子对于安墨染的维护心下很温暖,可也不会真的躲到安墨染的背后装起缩头乌龟来,因为如今不过是面对几个人,她若是害怕了,若是退缩了,那么以后,面对更多的人,她将会沦为更大的笑柄。
“桅子冒昧问一句,夏侯三公子可曾做过为国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或是在朝廷办差的时候,努力的办下过几宗漂亮的差事,亦或是脱去家族的光辉,夏侯公子可曾做过哪一件利国利民之事?”
桅子言语里带着挑衅与讥讽,不过是依着自己家势耀武扬威的公子哥罢了,真当自己有多了不起呢。
夏侯南泽被桅子的话问的一愣,应该说从小到大,这样的问题,他从来就没想过。
桅子有些鄙视的看了一眼夏侯南泽,嘲笑道:“夏侯公子不要告诉我,从小到大,夏侯公子离了下人,连一杯水都喝不到嘴吧。”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桅子的寒毛一旦了竖了起来,想要捊平,总要心气顺了,既然夏侯南泽不给她颜面,那她也就不给夏侯南泽留脸面了。
广仁王世子却像是反应过来一般,睁大着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桅子,这丫头,就那般嘲讽的看着夏侯南泽,轻吐道:“小女子自小生在农家,可也知道人的出生无法注定,可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却是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的,不瞒众位,小女子的家庭的确没什么可炫耀的资本,不像各位有着显赫的家势,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有着各种各样的姻亲关系,这些东西小女子,俱是没有,可是走到今天,小女子唯一自傲的,便是小女子可以凭着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改变,哪怕是让家里人从吃不上一顿饱饭,到后来能吃饱饭不饿肚子,从家里没有一分存银,到现在家里也能衣食无忧,女儿出嫁也能送上一份体面的嫁妆,这些都是小女子一分一分的赚来的,小女子觉得没有什么可耻的,因为即便脱去任何一层光鲜与不光鲜的外衣,小女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赚钱养活自己,甚至家人的资本。小女子敢问夏侯公子,若是把夏侯公子也放到贫民窟里,少了这一身锦衣华服,不知道夏侯公子的日子会过的如何,是天天的坐在屋里哀叹命运的不公呢,还是拿起锄头开垦田园,为自己种下第一口吃的呢?”
夏侯南泽被桅子问的有些哑口,即便是他胀红了脖子想要否认,可是在这么多目光的注视下,那样的话他说不出口,因为他从来都为自己的身份而傲骄,同样,他也知道,若是没了这层身份,想与身边这些出色的皇族男子站在一起,压根就没有机会。
广仁王世子难得的开口赞赏道:“墨染,我有点明白你为什么会娶这丫头了。”
安墨染一眼斜过去,道:“你最好叫一声少夫人。”
在广仁王世子摸了摸鼻子的时候,安墨染又道:“明年开始,皇上决定在全国推广稻田养鱼,听说广仁王府的封地可也有不少的水田呢。”
这个消息,广仁王世子自然知道,这也是他这次过来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提前从安墨染这边挖两个好手,今年提前过去教上一教,免得明年春种的时候,人手缺也来不及。
安墨染微挑着眉,牵着桅子的手,道:“估计我忘了与大家说了,这个稻田养鱼,就是我这位世子妃发明的。”
“啊?”一众人都跌破了眼睛,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姑娘干下这么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难怪,刚才这姑娘咄咄逼人起来,是那般的寸步不让,还有这姑娘言语犀利,却是背脊笔直,可见是有底气的,原本大家还以为是因为她身后有安墨染这个大树在撑腰呢,却没想到,人家压根就是自己的背脊直啊。
当初给桅子一家请回那个匾额还是襄阳侯私下里给皇上的折子上提过的,不过桅子从来就没想过大肆宣扬,再加上这些贵族公子放在吃喝玩乐上的心思显然比在这上头的要重的多,所以还真没人知道,大伙都以为是襄阳侯府的幕僚当中出了个能人呢。
这会儿一众人跌破了眼球,就连归德侯世子也佩服道:“少夫人可真是了不起啊。”
士农工商。
除子士子之外,农占了第二位,可见朝廷对农业的重视,而这种观点不只是朝廷,就是各个贵族也一样重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也是能让子孙绵延几代享用不绝的东西。
皇上常说农业的稳定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皇族把农业看为“立国之本”。
而襄阳侯府的世子府发明的这个稻田养鱼,听说一年之内就让那些粮食的产量比往年多打了不少,以往若是一亩水田能打二百斤粮食的话,那么现在至少能打到二百三十斤到十大都是四十斤,可想而知,全国每亩水田都增产这些的话,国库又该是何等充盈,若说这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怕别的事也就算不昨利国利民了。
“莫世子谬赞了,比起归德侯府,桅子做的也不过皮毛。”
桅子客气的回道。
毕竟她最初的出发点只是让自家的水稻多打一些,自家的生活改善一些,及至走到今天只能说是襄阳侯有眼光罢了。
莫西风有些意外的看着桅子,笑道:“我也很好奇,少夫人又知道我归德侯府什么事呢?”
桅子淡笑道:“十年前,朝廷大肆治理黄河水患,归德侯领了此职,亲自带着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的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晨,绘制了黄河全图,因为归德侯身先士卒,亲身勘测,把黄河的来龙去脉搞的一清二楚,便奏报朝廷分派贤能的官员来治河,一年之后,原本已经治理过的河段突然坍塌,归德侯一怒之下请了奏折,自请上阵,听说当时归德侯在皇上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不治理好黄河绝不复返。”
微顿了一下,桅子又道:“归德侯在全国之内举贤纳士,最后不顾众人阻挠,大胆启用寒门义士,其中有两人最为卓越,听说两人家都是黄河流域,而且对黄河水患亦是深恶痛绝,再加上两人的先天优势,对河道有着天生的敏锐度,以及对黄河水患泛滥的足够了解,一个便任了此次治河的总督,一个便负责每天给归德侯总结治河的意见,因为是两人同时协作,自然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首当其冲的便是治理黄河以后出现的土地问题,多出的土地该如何分派,因为两人是寒门,自然希望这些土地分派到老百姓的手里,可是归德侯却请了专门的农耕上的老人来判断,这些土地最早能回收效益的期限,然后决定把这些土地卖给了豪绅,从豪绅那里得到了银子,再次用来治河,即合理的利用了土地,也不曾盲目的为百姓增加负担,而且还为朝廷解决了治河所需的银子,后来在治河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畅的问题,一个人就提出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泥河冲入海中,而另一个人却是不同意,他说把黄河入海中那里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吗。两人一时相持不下,一个说那样等于海水倒灌,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另一个则说河堤加高,那房子在河堤底下,河堤一泛滥人不就跑到鱼肚子里去了吗。后来归德侯把两者的意见都纳入了思考的范围,在不影响黄河整理进度的情况下,归德侯一方明查暗访,走访那些有经验的普通老百姓,一方面又请奏朝廷,还让自己得力的手下在黄河流域的各地纷纷明察暗访,及至最后总结出一条最可行的策略,作出了对黄河改造最在的功绩,八年之中,归德侯回府的次数也不不下三次,吃、住、穿,完全与劳工们在一块,听说后来回京的时候,那些朝上的大臣,甚至连皇上都认不出这个人是归德侯了。”
莫西风被桅子说的眼眶有些温润,那八年,家里祖母去逝都不曾盼回儿子来,那个时候,他在心理埋怨的紧,如今也不过二年的光年,自己的父亲回府以后,身子也是亏损得厉害,母亲的心思也全都放到了父亲身上,专注给父亲调理身子。
莫西风以前是怨着的,甚至父亲回来这两年,他也不能理解的,毕竟黄河离他们那么远,似乎永远与他们不会相关一般,为了这么一件与他们不能相关的事,父亲一走八年不说,身体累垮了不说,可是到头来,家里的银子都不知道拿出去多少,虽然八年之后,连皇上都为父亲请功,被父亲感动,赏下的金银珠宝早就弥补了当年的损失,可是他还是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