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高中开始做男神全文 > 二百三十三章 难得的旅游(第1页)

二百三十三章 难得的旅游(第1页)

下午三点钟的车,一伙人两点就陆陆续续的往车站去。

先是李初美和徐一洋,其实李初美也不理解,一伙一共八个人,开两辆车不就好了,刚好李初美现在手里有个polo的代步车。

徐一洋告诉李初美这是戚。。。

春风拂过荒漠边缘的戈壁滩,黄沙在晨光中翻涌如浪。第一批“移动倾听车”编队缓缓驶出基地大门,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沉稳而坚定的节奏。每辆车都经过特殊改装:顶部装有抗风沙太阳能板与全向麦克风阵列,车身两侧嵌着可伸缩的防风雨录音亭和便携式心理评估终端,后舱则配备微型数据中心与卫星通讯系统,确保即使在无信号区也能实时上传情绪数据。

徐帆站在送行队伍最前,目送车队远去。周星辰穿着冲锋衣站在副驾驶位旁,回头冲他挥手:“这次我们不只是收声音,还要教会他们??说出那些压了一辈子的话。”

林骁拍了拍他的肩:“西北三个月,高原两个月,南海预计年底抵达。你那枚硬币,会走完中国最后一段沉默的路。”

徐帆点头,没有多言。他知道,这一趟不是巡演,是播种。是在那些连手机信号都懒得覆盖的土地上,种下“被听见”的可能。

车队启程第七天,第一辆倾听车抵达甘肃民勤县一个即将被沙化吞没的小村。村子只剩十七户人家,多数是老人与留守儿童。当银白色流线型的倾听车停在村口枯井边时,孩子们以为来了外星飞船。

起初无人靠近。直到傍晚,一个六岁女孩牵着瘸腿的爷爷试探性地走近。她叫花儿,母亲早年随工程队南下打工再未归来,父亲酗酒暴毙于去年冬天。她踮脚看着车身上那句“我们不一定能立刻到达,但我们永远在倾听的路上”,小声问爷爷:“这是不是妈妈说的那种‘许愿机’?”

老人不语,只浑浊的眼底闪过一丝微光。

工作人员蹲下身,用最轻的声音介绍:“这不是机器,是一个可以听你说任何事的地方。你说完,它会记住。”

花儿犹豫良久,终于鼓起勇气按下录音键:“妈妈……我今天把饭多留了一口给你。放在碗柜最下面那个蓝边碗里。沙子吹进来也没关系,我会吹干净的。你要快点回来吃,不然就凉了。”

录音结束,系统自动播放一段温柔女声回应:“孩子,你的爱已经传达到了。也许她正某处风里,忽然觉得心暖了一下。”

当晚,村里唯一的小学教师李秀兰悄悄来到车前。她录了一段长达四十五分钟的独白,讲述自己三十年坚守讲台却始终得不到编制的心酸,以及对早逝丈夫的愧疚??结婚当天她还在上课,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我一直不敢说,怕别人说我矫情。”她摘下眼镜擦泪,“可刚才听了花儿的话,我觉得……有些话不说出来,真的会烂在心里。”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用骆驼驮来清水冲洗车身尘土,几位老太太甚至带来了自家腌制的咸菜和干馍。“你们不是官,也不是商,图啥呢?”村长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但你们做的事,比发救济粮还重。”

与此同时,在青藏高原腹地,第二支车队正艰难穿越海拔五千二百米的风雪垭口。氧气稀薄,气温零下二十八度,车载AI多次报警提示“人员缺氧风险”。可就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收到了一条来自系统后台的紧急推送:一名藏族少年通过“记忆漂流瓶”功能发送出求救信号。

“我不想活了。”男孩用汉语断续说道,背景是呼啸的山风,“阿妈走了以后,经幡再也不动了。我觉得神也睡着了。”

技术人员立即定位音频来源??青海玉树州一所牧区中学。由于地处偏远,学校从未接入“倾听角”网络。团队当即调整路线,冒着雪崩风险驱车三百公里赶赴现场。

抵达时正值黄昏,夕阳将雪山染成金红。少年名叫扎西,十六岁,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放牧,一年回家不到两次。班主任说他成绩优异但从不与人交流,课间总独自坐在教室角落望着窗外经幡发呆。

心理专家次仁措姆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班级,开展了一场名为《风知道》的情绪识别课。她让学生们闭眼聆听十分钟自然之声:风掠过玛尼堆的呜咽、溪水流过石缝的细响、鹰隼振翅划破长空的锐鸣。

“这些声音有没有情绪?”她问。

有人答“悲伤”,有人说是“自由”。

她点点头:“那如果有一天,你也变成一阵风呢?你想让别人从你的声音里听懂什么?”

扎西低着头,手指紧紧抠着桌沿。下课铃响后,他默默走向倾听车,在工作人员鼓励下第一次开口:

“阿妈走那天,我在帐篷外面背课文。我想让她听见我读得好,可她再也没应我。现在每次风吹经幡,我都以为是她在回答我……可其实,什么都没有。”

他说完就哭了,像一座冰封多年的湖突然裂开巨缝。工作人员没有打断,只是轻轻递上耳机,播放了一段特别制作的合成音效??由AI分析thousands条高原风声样本后重构出的“拟人化回应”,带着温暖的震颤与低吟,仿佛真有某个存在正穿越时空轻抚他的头顶。

“这不是魔法。”回程途中,周星辰在日志中写道,“而是科技对灵魂的一次弯腰致敬。”

一个月后,扎西寄来一封信,附着一幅手绘:蓝天之下,一个孩子站在山巅放飞一只纸鹤形状的录音机,下方写着一行汉藏双语字迹:“我的声音飞到了天上,阿妈一定听见了。”

而在南海万宁渔港,第三辆倾听车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热潮。当地渔民世代出海,每年都有人葬身风浪。许多家庭保留着为亡者设灵位、每日供饭的习俗,却极少谈论内心的痛。

一位七十岁的老船长陈阿公第一个走进录音亭。他儿子二十年前遭遇台风失联,搜救队只找回一只泡烂的胶鞋。自那以后,他每晚都要对着大海喊三声“吃饭了”,几十年如一日。

这次,他对着麦克风说:“阿海,爹今天炖了你最爱吃的马鲛鱼。汤很浓,火候刚好。你要是冷,就顺着风气回来喝一口。别怕迷路,灯塔一直亮着。”

录音结束后,系统启动“数字灵堂?归航模式”,将其声音转码为低频声波,通过海底电缆模拟潮汐震动,定向传输至当年事故海域。虽无法确知是否“送达”,但老人走出车厢时,脸上竟浮现出多年未见的平静。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