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连襟是朱棣一方功臣 > 第89章 永乐新政简在帝心(第2页)

第89章 永乐新政简在帝心(第2页)

但没过多久,张又开口:“镇国公此言差矣!胥吏数量何止万千,若人人皆可入仕,甄选难度极大,恐难辨忠奸,届时官场只会更乱。不如仍以科举取士,再严加考核实绩,足矣!”

“严加考核?”

徐牧冷笑:“茹瑞任工部尚书时,吏部考核评的是勤勉称职,可他的实绩却是御道用劣料、城墙塌两丈、河道復堵塞—这般考核,与虚设何异?”

双方爭执从辰时持续到午时,文官集团始终咬住祖制,风气不放,坚决反对胥吏入朝、

徐牧也是据理力爭,身边也有一群勛贵支持,这会儿勛贵都看出来了,朱棣是要铁了心推行政策了,自然是不会后退,反正,胥吏当官又不会损失他们勛贵的力量。

朱棣是有自己的基本盘的。

朱棣坐在龙椅上,听著下方的爭论,脸色越来越沉,他没想到,没了茹瑞这个“出头鸟”,文官集团的抵制竟还是如此顽固。

最终,朱棣猛地一拍御案,打断爭论:“够了!”

殿內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向朱棣。

朱棣的声音冷漠:“茹瑞贪腐五十万两、强占民田四千亩,彼此结党,相互包庇;应天城墙坍塌、秦淮河堵塞,满朝文武,袞袞诸公,谁处理了?做官只重虚文不看实绩,如今朕要推“胥吏为官,不过是想让懂实务、知疾苦的人进官场,替朕盯著这些贪腐漏洞,你们却死咬著祖制不放,到底是为大明,还是为你们自己的乌纱帽?”

吏部尚书张紞脸色一白,却仍硬著头皮上前一步:“陛下息怒!臣等並非为一己私利,实乃胥吏不得入流是太祖爷亲定祖制,陛下若强行更改,恐落违逆先祖之名,更让天下人质疑陛下传承正统啊!”

这话,就是有点诛心了。

你朱棣,就是靠著祖製造反的,如今,你又要开始反对祖制,天下文武百官,谁会真的服你?

“祖制?”

朱棣冷笑一声:“太祖爷定祖制,是为了让大明长治久安,不是让你们拿祖制当挡箭牌,纵容贪腐、阻塞贤路!当年太祖爷用《大誥》严惩贪腐,难道不是为了护佑百姓?如今朕推胥吏为官,与太祖爷的初衷何异?你们口口声声说违逆祖制,可茹瑞违背太祖爷清廉治国的祖训时,你们怎么不站出来反对?”

张紞被问得哑口无言。

翰林院学士解縉连忙接话:“陛下,祖制乃国之根基,一动则百动。胥吏若可入仕,科举取士的威严何在?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若到头来竟与胥吏同列,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今后谁还愿为大明效力?”

“寒了士子之心?”

朱棣猛地提高声音,龙椅都似震了震,“朕看寒的是百姓之心!茹瑞寒窗苦读,到头来贪百姓的银子、占百姓的地;李少聪身为胥吏,却能揭发贪腐、护百姓田產,到底是谁该入仕,是谁该被罢黜?你们只知替读书人说话,怎么不为百姓说一句公道话?“

他目光扫过沉默的群臣,语气愈发强硬:“朕意已决,胥吏为官的章程,三日內由徐卿牵头,联合都察院擬定;下月起,先从工部、户部试点,选拔五十名有实绩的胥吏,授九品官职,参与工程核查、赋税统计一谁敢再以祖制为由阻挠,休怪朕按结党乱政论处!”

此言一出,殿內顿时炸开了锅。礼部尚书当即跪倒在地:“陛下三思!强行更改祖制,恐引发朝野动盪,若天下士子联名上书,陛下该如何应对?“

紧接著,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十余位文官纷纷跪倒,齐声恳请:“臣等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莫要因一时之怒,坏了大明根基!”

朱棣看著眼前这一幕,更是怒火万丈。

他忽然间就感觉朱元璋喜欢杀大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八蛋,开始组团来针对皇帝了是吧?

殿內的僵持如寒潭死水,朱棣的怒火与文官的固执碰撞得几乎要燃起硝烟。

徐牧的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诸位大人,臣倒有一个折中之法,或许能解今日之困。”

朱棣正心烦意乱,闻言看向徐牧,眼中带著几分期许:“镇国公,但说无妨。

张、解縉等文官也齐齐望去,也想知道徐牧能提出什么折中办法。

徐牧朗声道:“陛下欲推胥吏为官,是盼能以实绩安百姓;诸位大人坚守“科举正途,是怕乱了选官根基。既然双方各有考量,不如以实绩为凭,设一场为期一年的“治理比试”!”

顿了顿,他继续道:“陛下可以开恩科,从朝中选两位官员,一位是科举出身、熟悉旧制的文官,另一位是胥吏出身、有基层实绩的能吏,各授一府知府之职,分掌两处情况相近的府县,比如应天周边的常州府与镇江府,皆为粮產区,民生、赋税问题相似,可以看看,一年之期,粮產如何,交税如何!。”

他顿了顿,详细解释道:“科举出身的大人,可按旧制治理,以科举选官、重道德文章,依原有章程处理赋税、刑案、农桑;胥吏出身的能吏,可按新政方向治理,选拔基层胥吏参与政务,以垦荒亩数、税银完纳率、流民安置数、刑案结案率等可量化实绩为核心目標。”

“一年之后,由都察院、户部、吏部联合核查两府的治理成果,对比百姓满意度、民生改善情况、政务效率一若旧制治理的府县更优,便说明科举正途仍需坚守,则陛下暂缓新政;若新政治理的府县更实,便请诸位认可胥吏为官的可行性,支持陛下逐步推广。”

这番话一出,殿內瞬间安静下来。文官们虽仍不认同胥吏,但“以实绩定胜负”的提议,既给了他们“证明旧制优越”的机会,也避免了直接与皇帝对抗。

自己好歹也是读书人出来的,孔孟之道读了这么多,难道还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天下么~-

朱棣也觉得此计可行,若新政真能让百姓受益,一年后的实绩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届时再推新政,文官便无话可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