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官员的归降奏摺都送来了,连云南、贵州的土司都上表称臣,说愿遵陛下旨意,再不与朝廷作对!”
朱棣接过奏摺,翻了几页,嘴角终於露出一丝笑意。
他抬头看向殿內的百官,声音带著几分威严:“诸位都看到了,如今朝堂已定,天下归心。朕希望你们记住,朕用剥皮实草惩戒贪腐,不是为了滥杀,而是为了让你们明白一一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当以江山为重,若敢贪赃枉法、祸国殃民,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便是你们的下场!”
百官齐齐跪倒在地,高声道:“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不负陛下所託!”
:::
隨后,朱棣就要开始忙著登基的业务了,朱高炽,徐皇后,徐妙锦也跟著一起来到了南京,紫禁城的暖阁內,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紫檀木桌上摆著精致的菜餚,既有北方的酱肘子、烤羊腿,也有江南的清蒸鱸鱼、蟹粉豆腐,这是朱棣特意吩附御膳房准备的,兼顾了自己的北方口味与徐牧的饮食习惯。
对於自己这个妹夫,朱棣爱护的要命。
暖阁门被推开,徐皇后身著常服,牵著朱高炽的手走了进来,身后跟著徐妙锦与朱高煦、朱高隧。
朱高炽现在估摸著不到二百斤了,不过,看起来还是胖乎乎的,脸上带著温和的笑意,见到朱棣便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齐声问安,眼底满是久別重逢的喜悦。
“都坐吧。”朱棣笑著招手,目光落在徐皇后身上,语气柔和了几分:“一路从北京过来,累坏了吧?”
徐皇后点点头,坐在他身旁,又看向徐牧,温声道:“妹夫这些日子辛苦了!”
徐牧连忙起身行礼:“皇后娘娘客气了,臣只是做了分內之事。”
待眾人坐定,朱棣端起酒杯,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满是感慨:“妹夫,今日这杯酒,朕必须敬你。当初朕决意南下靖难,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京的家小一一若非是你劝说朱允,朕,只怕也是不能跟子嗣团聚!”
“陛下说笑了,若真是要感谢,还是得感谢朱允!”徐牧笑著开口道。
朱棣一愣,而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虽然找不到朱允,如芒在背,但是,朱允一直不出现,再加上朱棣这个皇位也算是坐稳了,自然是不在乎徐牧给自己开个玩笑。
徐牧是自家人,对著自己开开玩笑他也只会感觉又去。
“不止如此。”
朱棣摇摇头,眼中满是讚许:“靖难这两年,你替朕出谋划策,要不是你弄出来的火炮,要不是你劝朕释放南兵,朕,也不会这么容易,这两年,你治理有方,调度粮草,实属朕之萧何。”
“公审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时,你更是找齐证据、稳住民心,让朕的登基之路少了许多阻碍。若没有你,朕的靖难之役,绝不会这么顺利。”
徐牧躬身:“陛下谬讚!”
说著,朱棣放下酒杯,看向身旁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你们都过来。当初若不是徐叔父,你们三个早就成了齐泰的阶下囚,今日也坐不到这里。你们该给徐叔父磕个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朱高炽率先起身,走到徐牧面前,郑重地躬身下拜,额头触到地面:“侄儿多谢徐叔父救命之恩,若无叔父,侄儿与弟弟们早已性命难保。”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两人虽性子跳脱,此刻却也满脸恭敬,跟著磕了三个头:“多谢徐叔父!”
徐牧连忙起身,伸手去扶三人:“三位皇子快起来!折煞臣了!臣不过是奉命行事,怎当得起三位皇子的大礼?
“当得起!”
朱棣的声音传来,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妹夫,这头你该受。他们三个若是连救命之恩都记不住,日后如何成大事?今日让他们给你磕头,既是谢恩,也是让他们记住一一做人要懂感恩,做臣子要懂忠勇,这才是我大明皇子该有的模样。”
徐牧闻言,不再推辞,看著三人起身,眼中满是欣慰。
徐妙锦坐在一旁,笑著道:“姐夫说得对,徐牧这些年为大明、为姐夫做的事,姐夫可都看在眼里,姐夫,你说是不是?”
朱棣哈哈一笑道:“不错,正是如此,妹夫,朕打算给你一个国公,镇国公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