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听完,陷入了沉思。
齐泰皱著眉,往前迈了半步,嘴唇动了动,显然还想反驳將三位世子送回北平的提议——在他看来,世子留在京城,便是攥在朝廷手里的利刃,怎能轻易还给朱棣?
朱棣就这三个儿子,都在京城。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黄子澄忽然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彭城伯所言,实乃妙策!”
这话一出,不仅齐泰愣住了,连徐牧都有些意外,他原以为黄子澄会和齐泰一样,反对送回世子,没想到居然支持自己。
对了,歷史上就是这货主张把朱棣的三个儿子送回去的。
黄子澄却不管旁人的目光,继续说道:“陛下,臣此前主张先削周王,正是为了先易后难,瓦解藩王联盟。如今徐卿提议送回三位世子,看似是放了朱棣一马,实则是以柔克刚。”
“陛下试想想,朱棣向来以『孝悌自居,三位世子是他的心头肉,若陛下恩准送世子回去,朱棣定会感念陛下的仁厚,短期內绝不敢轻举妄动,这便为我们削除周、齐等弱藩爭取了时间!”
徐牧看了一眼黄子澄,心里头嘀咕:“黄子澄,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些什么?你们都削了几个藩王了?削藩俩字都掛在脸上了,你跟我说以柔克刚?你给我说先易后难?”
他顿了顿,看向徐牧,语气里多了几分讚许:“更何况,彭城伯带著家眷赴任,又亲自护送世子回北平,这份诚意足以打消朱棣的疑虑。彭城伯是朱棣的连襟,有他在北平暗中观察,比派十个、百个探子都管用。等我们削除了其他藩王,孤立了朱棣,届时再图之,便事半功倍了!”
朱允炆听著黄子澄的话,眼中的犹豫渐渐消散。
他原本还担心送回世子会让朝廷失去牵制朱棣的筹码,可黄子澄这番以退为进的分析,恰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最缺的,正是削藩的时间。
若能借送回世子的机会,让朱棣放鬆警惕,他便能集中精力处理其他较弱的藩王,等根基稳固了,再对付朱棣也不迟。
“不错!”
朱允炆终於缓缓开口,语气带著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徐卿所言,颇有道理。黄卿家说得对,以柔克刚,方能为削藩爭取时机。就依你所言,准许你带著家眷赴任,並负责將三位世子送回北平。”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徐牧,加重了语气:“你记住,你的任务是观察,是传递消息,切勿轻举妄动,更不要试图与朱棣发生衝突。朕在京城等你的消息,若有任何异常,务必第一时间传回!”
徐牧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拱手,脸上摆出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託!”
走出大殿时,徐牧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
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宫闕,暗自冷笑:朱允炆啊朱允炆,黄子澄啊黄子澄,你们以为送回世子是“以柔克刚”,是为削藩爭取时间,却不知道,你们这是亲手把牵制朱棣的最后一根筹码给扔了。
朱允炆这个王八蛋,让自己去北平臥底没安好心,朱棣真的要造反肯定是先弄死自己。
什么连襟不连襟的。
都要造反了,还在乎这个?
朱棣一旦收回三个儿子,没了后顾之忧,便会彻底放开手脚筹备起兵。
而他徐牧,也正好借著“护送世子、举家赴任”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踏入北平——那可是朱棣的地盘,是未来靖难之役的起点。
至於到了北平之后该怎么做,是继续扮演臥底,还是趁早投靠朱棣……那可就由不得朱允炆和这群文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