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倒懂得谦逊。”
朱棣笑著摆手,拿起硃笔,在文书首页写下“准奏”二字:“但朕知道,若无你居中调度、细致谋划,这些数据与建议,也成不了系统的规划。有你在,朕倒是轻鬆了不少!”
“陛下谬讚!”徐牧笑了笑。
朱棣沉吟片刻,而后道:“朕看你还是写,边军训练则要求每卫每月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兵部派督查使现场监督,你是要这些士兵开始长期训练?”
徐牧笑了一下,隨后道:“陛下,蒙古人还在,不得不防,没有训练,就要生出懈怠之心,组织混乱,日后面对蒙古,如何隨机应变?”
朱棣点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
徐牧继续道:“陛下,臣在梳理兵部事务时,发现卫所制度积弊已深,若不及时调整,恐影响日后军务推进,臣斗胆想向陛下详陈一二。”
朱棣闻言,抬手示意他坐下:“朕正有此意。”
顿了顿,他继续道:“卫所是大明军事根基,你既发现问题,便儘管说来,朕倒要听听,这洪武年间定下的制度,如今出了哪些癥结。”
徐牧谢座后,斟酌著开口:“陛下,洪武年间设卫所,『军户世袭、屯田自养,本意是『兵农合一,省却粮餉,可如今却渐生三大弊端。”
“其一,军户逃亡严重一一臣核查军籍时发现,全国卫所竟有近三成军户逃亡,有的卫所名义上有千人,实际能战之兵不足五百。究其原因,一是军户世代为兵,不得脱籍,许多人不堪重负;二是部分卫所军官剋扣军粮、私占屯田,军户无粮可食,只能逃亡。”
朱棣眉头微,手指敲击著案面:“竟有此事?朕记得太祖当年严令军官不得私占屯田,如今看来,还是有人阳奉阴违。”
“正是。”
徐牧继续道:“其二,屯田制度崩坏。洪武年间,卫所屯田『三分守城,七分耕作”,可如今许多卫所的屯田被军官、地方豪强侵占,有的卫所甚至连一分耕作都做不到。臣在江南卫所核查时发现,苏州卫的屯田竟有六成被当地豪强霸占,军户无田可种,只能靠朝廷拨粮度日,反而加重了户部负担。”
“其三,卫所士兵战力衰退。”
徐牧语气愈发凝重,“因军户逃亡、屯田崩坏,许多卫所只能招募流民充军,这些人未经系统训练,连基本的弓马都不熟练;再加上卫所军官多靠世袭或关係上位,不懂治军,士兵平日疏於操练,有的卫所甚至数年不演武,兵器锈跡斑斑一一如此卫所,若遇战事,恐难担当重任。”
朱棣皱眉:“这么严重?”
徐牧道:“正是!”
朱棣想到了卫所制度会出现问题,但是,没想到居然会这么严重。
顿了顿,朱棣道:“朱允当真是无能!”
“的確!”徐牧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跟看点了点头。
其实,这件事儿还真是赖不到朱允的头上,最主要的还是朱元璋的问题,卫所出现逃兵,洪武时期就出现了,朱允灼软弱,解决不掉这个问题。
现在,问题丟给了朱老四。
他沉默片刻,看向徐牧:“你既看出这些弊端,可有应对之策?”
徐牧笑了笑,不疾不徐的开口道:“其一,改革军户制度一一允许“军户若有子弟考取功名,可脱军籍”,同时严惩剋扣军粮、私占屯田的军官,凡查实者,一律革职查办,屯田归还军户,以稳定军户人心,减少逃亡。”
说到这里,徐牧微微的顿了顿:“陛下初登大宝,这个时候清理屯田,卫所上下谁不感激著陛下?”
朱棣点了点头:“倒也是一个好想法,然后呢?”
徐牧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然后就是整顿屯田。由兵部联合户部、都察院,派“屯田督查使”前往各卫所,清查被侵占的屯田,限期归还!”
“如此倒是治標不治本!”朱棣摇了摇头道:“现在归还,日后,军户还是要出现逃离怎么办?现在军官不侵占军户的田地,以后呢?”
徐牧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我们在北方不是已经改革屯田了吗?”
朱棣微微一愣,只是记得当初徐牧为了招揽降兵的確是弄了一些政策出来,而自己忙著打仗,这些事儿全都被他给丟到了一边,全然忘记了。
“具体执行的如何?”朱棣好奇的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