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影片 > 第一 瑞典电影与英格玛伯格曼(第1页)

第一 瑞典电影与英格玛伯格曼(第1页)

第一节瑞典电影与英格玛·伯格曼

一、瑞典电影业

1。早期瑞典电影

在电影的默片时代,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拉桑达电影城被誉为欧洲的好莱坞,许多无声电影时代的经典作品,都是瑞典电影人自己拍摄的。

早期电影明星葛丽泰·嘉宝(GretaGarbo,1905—1990)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早年在瑞典拍片,1925年到美国发展,成为好莱坞电影明星。36岁告别电影界。嘉宝的瑞典成名作是《古斯塔柏林传奇》(1923),好莱坞代表作有《瑞典女王》(1933)、《安娜·卡列尼娜》(1935)、《茶花女》(1936)等。

早期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1915—1982)幼年丧失双亲,由亲戚抚养。1933年考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成为瑞典影坛新星。先后在《修道士桥的问题》(1934)、《妇女面部》(1938)等片中饰角。1939年到美国发展,成为好莱坞明星。主要影片有《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1943)、《战地钟声》(1943)、《煤气灯下》(1944)、《圣女贞德》(1948)、《阿娜斯塔西娅》(1956)、《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和《秋天奏鸣曲》(1978)。褒曼因《卡萨布兰卡》(ca,导演:迈克尔·柯蒂斯)中的演出而闻名于世,由于电影开拍的时候没有完整的剧本,褒曼在两个男人之间不知道该爱谁。褒曼举棋不定的眼神和男主角饰演者鲍嘉颓唐热烈的注视成全了这部电影,注视镜头贯穿影片。

2。政府扶持电影业

本着瑞典电影国有化、地方化和国际化的宗旨,政府从1963年开始出台“电影合同”,对电影制作、宣传、发行以及放映等各个环节予以财政支持。在电影地方化的政策指导下,瑞典电影人现在制作的影片中,80%以首都之外的小城市和农村为背景。瑞典全国目前有4个大的电影制作中心,属于欧洲的电影大国。瑞典电影院国产电影占到25%的份额,仅次于法国。瑞典人具有讲故事的传统,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民族,国产故事片居上座率榜首,通常都是喜剧片。

在国际电影圈里,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长期以来成为瑞典电影的代名词。他为瑞典电影带来了世界声望。1982年伯格曼拍摄了最后一部电影《芬尼与亚历山大》,告别影坛。瑞典电影业走过了它的辉煌。

《卡萨布兰卡》剧照:注视镜头

3。新生代瑞典电影人

在伯格曼之后,新生代的瑞典电影开始走出伯格曼式的焦虑孤独,寻找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题材。

当今瑞典,最具国际声望的导演是莱塞·霍尔斯道姆(LasseHallstr?m,1946—),现在在美国好莱坞发展。主要影片有《爱情魔力》(1995)、《总有骄阳》(1999)、《浓情巧克力》(2000)和《骗局》(2006)。

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Andersson,1943—)生于瑞典的歌德堡。1969年自瑞典电影协会的电影学院毕业。他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广告片场度过,在此期间执导了超过300部的商业广告。安德森的电影只有两部短片和三部主要的长片问世。首部长片《一个瑞典人的爱情故事》(1970)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4项大奖。

安德森的导演风格是使用长镜头,表现荒诞喜剧,讽刺瑞典文化,具有费里尼式的怪异、与众不同的导演方式以及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倾向。这一导演风格由《二楼传来的歌声》(2000)奠定。安德森用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拍摄了《二楼传来的歌声》,影片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获得2000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安德森本人在2000年被评为当年瑞典最佳导演。影片由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小品组成,通过主人公卡勒将它们串连在一起,表现现代生活的荒谬绝伦:一个无名城市中人们漫无目的地生活,如交通大堵塞、魔术出差错、工龄很长的工人遭解雇,信仰成为商品,并被抛弃于垃圾场,遭车轮轧碾等。上帝遭到讽刺,人类却是走投无路的瞎眼人,充满黑色幽默。这是一部富于哲理思考的电影,关注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

《二楼传来的歌声》剧照

新锐导演卢卡斯·穆迪森(LukasMoodysson,1969—)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瑞典电影人。卢卡斯17岁时就出版了诗集和小说,他认为文学太刻板,于是改行当导演和编剧。

首部剧情片《同窗的爱》(1998)是第一部少女同志影片,以生活在瑞典小镇上的高中生生活为题材。该片曾获1999年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同志单元)首奖,并代表瑞典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欧洲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又名《永远的微笑》,2002)讲述15岁的俄罗斯女孩莉莉亚遭母亲遗弃,被人贩子骗到瑞典做妓女的故事。影片自始至终是灰暗的天空,一只孤雁在天空挣扎,隐喻环境对莉莉亚的逼迫。莉莉亚喜欢一幅圣母牵手圣子的宗教画,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5次。在恶劣的现代社会,上帝是无能为力的,解救不了莉莉亚,她最终跳桥自杀。

只有在死后的天堂,莉莉亚和瓦洛加这两个被家庭遗弃的孩子才有了欢乐与微笑,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喧嚣的成年人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快乐生存的条件。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穆迪森被誉为新一代瑞典电影的“良知”。

新生代的瑞典电影人都在积极思考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一个共同点是他们表现了对宗教信仰的质疑。这一点与伯格曼的宗教主题有相似之处。

瑞典电影业在努力追求“瑞典制造”的同时,以整个北欧地区为主要市场,通过积极参加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将自己拍摄的电影推向全世界。

《永远的莉莉亚》剧照

二、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开辟了现代主义电影先河,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英格玛·伯格曼

1。生平与创作

伯格曼出生于瑞典著名的小城布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父亲是宫廷牧师,母亲出身上层阶级,性格孤僻。宗教生活的刻板给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严峻、压抑的气氛,对伯格曼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伯格曼童年最好的礼物是一个老式放映机,它成就了他的电影人梦想。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他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伯格曼拍摄的《夏夜的微笑》(1955)、《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面孔》(1958)等,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

60年代,他的大多数作品是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伯格曼电影的一大主题是宗教,他从怀疑上帝到放弃上帝,反叛父权,在“沉默三部曲”得到充分体现。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