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业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大量倾销的压力下长期陷于危机,这使制片企业开始对法国青年低成本制作的电影感兴趣,资助青年人拍片。1959年24名青年人拍成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为电影导演,使新浪潮电影达到顶峰。
法国新浪潮电影由三大流派组成,一是作为新浪潮核心的“电影手册”派;二是“左岸派电影”;三是“真实电影”。他们代表了世界电影新浪潮的到来。
一、“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运动的理论来自安德烈·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1955年起,一批赞成巴赞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电影手册”派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主要人物有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等。
1。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1918—1958),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巴赞于1943年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后相继担任《法国银幕》《精神》和《观察家》等杂志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初创办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担任主编。他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为新浪潮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巴赞的电影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四卷本的电影评论集《电影是什么?》里,他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巴赞推崇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的真实特点,认为影片的真正价值“在于不违事物本质,首先让事物以自为和自由的方式存在,以独特的个性热爱事物。德·西卡说,真实是我的姐妹,真实簇拥着德·西卡,……我们听到的是真正的现实语言,是唯有爱心才能够表达出来的不容置疑的话语。”[1]他又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中指出:“影像———它的造型结构和在时间中的组合———拥有更丰富的手段反映现实,以内在方式修饰现实,因为它是以更大的真实性为依据的。”[2]巴赞以真实为电影的本质,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
安德烈·巴赞
为了实现电影的真实本性,巴赞提出用“单镜头”“段落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等来强化电影的真实感,展示事件的完整性。这些术语都是长镜头的不同称谓。他指出,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拍摄爱斯基摩人捕猎海象的全过程就是影像的内容,“这个段落只由一个单镜头构成”[3];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影片中整场整场的戏都是借助景深镜头一次拍下来的,而摄影机甚至一直不动”[4];“让·雷诺阿是例外,他一直独自探索场面调度手法,极力在蒙太奇技巧之外去寻找一种电影叙述的秘诀,直到拍出《游戏规则》,这种叙述方式能够表现一切,而不分割世界,能够揭示人与物的隐蔽含义,而不破坏自然的统一。”[5]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在批评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与时间。他认为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人为地分割空间与时间,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性。
比较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两者的对立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二是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长镜头的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三是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四是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一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重含义,它有瞬间性、含糊性与随意性;五是蒙太奇引导以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长镜头提示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2。“作者电影”
《电影手册》派的另一个理论原则是“作者电影”的个人性观念。1948年3月,电影批评家A。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上发表《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主张“电影创作家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影机去写作”。他认为,电影制作者具有“作者”的地位,是有独立创造能力的艺术家。
1954年1月,《电影手册》发表特吕弗的论文《论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作者电影”概念。特吕弗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影片应该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像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
巴赞在《关于作者论》(1957)一文中总结说,所谓作者论无非是把一个在其他艺术中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应用到电影上。“作者论”的观点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及各国现代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电影”的理论核心是创作的个人性问题,它与当时法国思想界兴起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呼应,萨特将存在主义概括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作者电影”强调导演艺术的个人独创性。
3。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导演在进入影坛前大多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他们受巴赞长镜头理论和“作者电影”理论的影响,其作品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他们注重低成本、高票房,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注意娱乐性,追求刺激感官的内容。新浪潮电影突破传统电影语法,采用长镜头、移动摄影,追求直接的真实。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有两点。一是促使人们考虑传统制片制度,导致许多国家建立独立发行组织。二是引起人们对电影作品的个人风格特征的注意,形成导演中心的观念。法国新浪潮的主要导演有特吕弗和戈达尔。
二、坚持自编自导的弗朗索瓦·特吕弗
1。生平与创作
弗朗索瓦·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oisTruffaut,1932—1984),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的创始人之一。特吕弗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15岁在巴黎发起并组织了大众电影俱乐部,在工作中结识了巴赞。巴赞是特吕弗艺术上的指路人和生活上的支持者,他们结成了情如父子的关系。巴赞多次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地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特吕弗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文章文笔犀利,富于创见。他的《论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
特吕弗曾跟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学习导演,1958年后放弃评论工作,专事电影创作,独辟蹊径革新电影的艺术语言。在25年的导演生涯中,特吕弗拍摄了23部影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半数以上获得过法国电影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电影凯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等50多项电影奖,大部分影片在艺术上或商业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功。
特吕弗的主要作品有《四百下》(1959)、《朱尔和吉姆》(1962)、《偷吻》(1968)、《美国之夜》(197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逝去的爱情》(1979)、《穿黑衣的新娘》(1968)、《华氏451度》(1966)、《夫妇生活》(1970)、《隔壁的女人》(1981)、《绿色的房间》(1978)、《最后一班地铁》(1980)等。他的影片基本上是自编自导,他有时甚至在影片中扮演角色。除拍摄电影外,他还发表过《零用钱》《喜欢女人的男人》等多部小说,以长篇访问记的形式写了一部专著《论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
2。《四百下》
《四百下》(The400Blows,又名《胡作非为》,1959)片名来自法文中的俚语,原意是小孩子要被打四百下才能成长,引申为胡作非为、到处乱跑的意思。当一个孩子调皮捣蛋时,大人就说,打他四百下。影片《四百下》是讲反叛少年的故事,所以很形象地用“四百下”作片名。
《四百下》讲述13岁少年安东尼为了逃避父母的忽视和老师的责骂,不断惹是生非,最后发现自己向往的自由并不容易得到。本片是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题材影片,获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纽约影展评委会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带有自传性质,片头题词献给巴赞,巴赞是在影片开拍的第二天去世的。